齐帆齐微课想法简友广场

明代杨子荣的故事

2024-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多故事烩

1402年,朱棣准备登基即位。当他骑马向大殿进发时,却被杨荣拦住马头。“有刺客?”朱棣吃了一惊。不料杨荣却说:“现在不该登基即位。”朱棣正要发怒,杨荣接下来的一句话却令他心悦诚服。

杨荣,又叫杨子荣,1371年生于福建。家里殷实的环境,供杨荣读书、应试,一路走向仕途。

杨荣很聪慧,很小便闻名于乡里。十七岁时,被选入福建建宁府的府学读书,为“诸生之首”。

建文元年(1400年),户部侍郎夏原吉到福建视察,碰到杨荣为学弟讲解《孟子》,对他十分喜爱。

同年秋天,杨荣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

虽然当时的翰林院书呆子云集,但杨荣并不在列。他不但不是个书呆子,而且是一位心思非常缜密的谋士。

足智多谋的杨荣,也是在朱棣登基后才被重用的,与杨士奇有点雷同。

杨荣得以飞黄腾达,凭借的并不是才学,而是一句话。

1402年,朱棣打败南军攻入京城,踌躇满志准备登基称帝。

重要的时刻即将来临,朱棣策马,一步步走向大殿。文武百官夹道相迎。

突然,一个人站了出来,阻挡了他的去路(迎于马首)。

朱棣楞了一下,大脑第一反应就是:这人会不会是朱允炆的死党,前来搞破坏?

这个人就是杨荣,他不但拦下了朱棣,还对他说:“现在不应该即位。”

what?朱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心想我处心积虑,辛辛苦苦打了那么多仗,为的就是这个皇位,好不容易万事俱备,你却叫我不要登基?你可真敢!

就在朱棣即将爆发之际,杨荣又说了一句话。朱棣一听不但立马熄了火,还心悦诚服地照做了。

杨荣说了什么话?

“殿下是应该先去祭陵呢,还是先去即位呢?”(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此话犹如当头棒喝,一语惊醒梦中人。

总所周知,朱棣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是打着“靖难”的旗号,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抢来的。

朱棣虽然找了个合法的借口,但本质上就是夺权篡位。如果不先去祭拜一下他老爹朱元璋,恐怕朱棣都不会原谅自己。

由此可见,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杨荣,实际上有着一颗七窍玲珑心。他的这句话,说明他已经摸透了朱棣的心理。

朱棣因此记住了杨荣,在他即位后便重用他,并将其召入内阁,成为七人内阁中的一员。

当时的内阁七人中,杨荣并不显眼,才学和政务能力都不如其他人,他所擅长的是谋断,非常善于判断形势。

且看杨荣在这方面的亮眼之举:

一天晚上,突然传来急报,宁夏遭蒙古军队围攻!朱棣连忙去内阁找阁臣讨论如何处理。

那天晚上值班的,刚好正是杨荣。

朱棣风风火火地来到内阁,把奏报交给杨荣看,问他有什么意见。

杨荣看完急报却没有丝毫慌乱,让朱棣看得又气又急。杨荣却说:“再等一等,一定会有第二份解围奏报送来的。”

杨荣胸有成竹地解释道:“宁夏城防坚固,而且士兵经验丰富,蒙古军队不足为惧。而且,从他们发出一份奏报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天,应该很快就会传来捷报。”

没多久,果然如杨荣所说,宁夏又传来了第二份解围的报奏。

朱棣十分佩服杨荣的料事如神,决定让杨荣随军,一起对付明朝多年的宿敌蒙古。

1414年,朱棣亲征蒙古,随同出行的杨荣表现相当好,获得了朱棣的信任。朱棣连印信也交给了杨荣保管,军中凡有奏报也要经过杨荣批准。

在朱棣看来,杨荣低调踏实,而且处事不偏不倚,既不参与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夺位之争,也没有帮派背景,是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

然而,这只是朱棣的一厢情愿。

朱棣出于信赖,将印信和奏报之权给了杨荣,然而杨荣却利用这一条件,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件关键的事情。

1424年七月,朱棣于远征途中病逝。杨荣当机立断,亲自奔走千里,向太子报告第一手消息,并制定了周密计划,为太子登基争得宝贵时间。

连朱棣都看走眼了,杨荣的真实身份,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

从朱棣即位开始,杨荣就开始大放其华,接连辅佐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四位帝王,与杨士奇,杨簿一起成为朝廷中流砥柱,被称为“三杨”

杨荣还参加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实录,皆担任总裁官。

1440年,杨荣回乡扫墓,返程到达杭州武林驿时重病不起,于七月二十日逝世,享年68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