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飞将军

2017-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施勇青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要不就回到家乡。”

但是飞将军李广既没有死在战场,也没有回到家乡。

他是自杀在军营里的。此举令举国震惊。

公元119年,汉武帝举全国之力,准备对匈奴主力进行致命一击,以绝边境后患。李广依照大将军卫青的命令,率队迂回包抄单于。然而因为在沙漠中迷了路,李广出师未捷,没有完成既定战斗目标。单于在与卫青、霍去病大军的正面交战中见势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脚底抹油,溜了。

李广回营之后,自然颜上无光,还得接受上级首长的“约谈”与“问责”,回想自己都快奔七十的人了,纵横边关,杀敌无数,却一直没有得到封侯的机会,偏偏这次又撞上了“缘数奇”,痛失此生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悲愤之下,仰天长叹,遂引颈自刎。

李广之死,并没有改变汉武帝对他的评价。作为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的识人用人基本上还是靠谱的。他爱惜李广之才,但是他也知道李广不是理想中的将才。李广个人的军事技能过硬,艺高胆大,勇猛过人,尤其擅长百步穿杨之功,那是大家都有目共睹、心服口服的。但是他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他的胸襟不宽、不重视情报网、谋划大战役的能力不足。比如霸陵亭尉曾在酒后对他不敬,他就杀了他,还有杀投降的羌族人的事也让他的诚信大大受损,更让汉武帝不放心的是,他治军不够严谨,又好斗而谋不足。所以在敲定漠北大决战的将领人选上,起初他是没有选择李广的,一来怕李广年事已高,此战必定艰苦异常,同时他也评估了李广以前与匈奴人的战绩,总体来说胜负各半,没占到多少好看的赢面。

后来还是李广得到消息后,主动请缨,一定要给他与匈奴正面决战战机会,因为此战是他一生可以最后参加的大型战役,汉王朝也已为准备了数年之久。汉武帝经不起他的数度请求,总算应允。然而汉武帝在与卫青商讨由谁正面领兵出击时,卫青提出还是霍去病担当比较合适,这一建议正合汉武帝心意,因为霍去病不仅是皇戚,更主要的是小霍正年富力强,特别是在与匈奴作战的成绩单上都是优异的档次,对于敌手的底细清、行动快,在战场上善于把据主动权,常常能出其不意,屡有斩获。因此,最后汉武帝亲自敲定方案,让李广带偏队去截单于的后路。

但这样一来,李广虽然也带着一支部队,却无法参与主力正面作战。最郁闷的是,他带队穿越大沙漠的时候遭遇了沙尘暴,整支部队迷路,错过了按原计划与卫青的大部队形成合围的作战要求。而卫青所率之部战争打的异常惨烈,损失很大,但也沉重打击了单于主力,属于功过相抵,而霍去病部却连连大捷,以较小的代价换来了决定性的大胜利,单于手下众相众将大部分都被他俘虏过来,令汉武帝龙心大快。对于李广来说,这次他所率的部队不但没帮上主力的忙,反而迷途空返,形同废设,汉武帝是非常不满意的。

不过,闻听李广之死,边关重镇老百姓与将士们却无限悲怮。一来,李广驻守边疆多年,一辈子的青春与热血都洒在这片不平静的土地上。同时,他也很体恤部下,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战斗时往往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最前面,所以战士们都很喜欢跟随在他身边。在战场上,他就是一位胆魄过人、英勇无比、让对手敬畏的“战神”。

另外,他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在治理边疆的过程中,与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感情,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敬仰的的“守护神”,只要闻听飞将军在,他们就心安神宁。与卫青、霍去病这些皇亲相比,李广更接普通平民的地气。而几千年以来,文学家也毫不吝惜笔默,对李广赞美有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写的就是李广惊人的武艺与战斗能力。太史公本人对于李广也喜爱有加,对于李广的故事渲染的比较精彩,而对军功卓越的卫青、霍去病,反而铺陈平淡。

在文学艺术上,喜剧总是不如悲剧能打动人。李广的个人英雄形象突出,个性鮮明,他的悲摧结局与他响亮的名声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产生了一种艺术上的悲壮的张力。就象楚汉相争,让后人怀念的始终是兵败自杀身亡的楚霸王,而不是谋于心计赢了天下的刘帮。

试想天下有多少人的悲催命运,就如同在沙漠中迷途的李将军,难违天命啊。

悲情飞将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