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木》QAS读书笔记
Q、本书的精华内容。
A1、人生之难在于漂泊无向。
1955年的农村人,还在靠着工分吃饭,只有劳动力多的家庭,才能分到足够多的粮食。
而作者杨本芬一家,看似人口众多,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劳动力。
杨本芬在家中排行第二,在她十四岁那年,母亲生下了家中的第六个孩子——弟弟杨锐。
几个尚且年幼的孩子,再加上身体欠佳的父亲,和一个裹过小脚出工有限的母亲,一家人只能靠着在外地教书的大哥补贴家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入不敷出是常事,所以一家人经常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母亲的微薄收入,则来自于给别人做针线活。
为了不让母亲工作分心,照顾弟弟成了杨本芬的任务。
这一年初春,她如往常一样带着弟弟出门玩,结果却不小心导致弟弟杨锐受了寒,因此引发了肺炎,咳嗽不止。
但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没钱看病是常事,母亲只能寄希望于土方法。
只不过,在经过多次的尝试后,弟弟的病情依旧没有任何好转,反而睡眠越来越差。
母女两人只能轮流抱着生病的弟弟睡觉。弟弟在咳嗽了整整十九天后,终于支撑不住,离开了人世。
杨本芬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她并非绝情,只是麻木了,麻木到心中似乎没了悲伤。
杨本芬那时候的想法,是弟弟终于得到了解脱,以后不用再饿着肚子,也不用再体会那种饥饿等于活埋的滋味了。
生存难,人没有多余的时间悲伤,就又要开始为生计奔波。
可苦难并没有停下脚步,1960年,杨本芬的父亲在饥饿中送了命,母亲也背井离乡从湖南逃到湖北,杨本芬又一个刚满十五岁的弟弟,也意外淹死在了一条河里。
杨本芬为了求学,独自一人去了江西半工半读,最终却阴差阳错嫁给了一位当地男人。
总之,一家人就这样四处飘散着。
A2、认命就是悲苦命运开始。
作者除了写下自己一家人的漂泊离散之外,也写了和他们同时代人们的悲苦命运。
离杨本芬家五公里的地方,住着十多户姓何的人家,其中有一户,母子俩相依为命。
家中的儿子松林是一名篾匠,善良温和;他的妻子文秀,肤白貌美,开朗热情。
文秀很勤快,怀孕四个月时,依旧上山砍柴,却没料到自己会跌倒,滚落山下。文秀的脸撞到了树桩上,她毁了容。
文秀因为毁容,从一个热情开朗的人,变成了一个怨妇,毁掉了自己的人生,也毁掉了女儿的人生。
A3、时间长河中的欢乐碎片。
时间如长河飞逝,进入了新世纪,杨本芬当年流落到江西,不成想就这样住了一辈子,自己也到了做外婆的年纪。
年龄上的差距,从来都不会影响人们去感受幸福,当两个人在一起时可以丰富彼此,那么欢乐就可以同频。
如今外孙女秋秋也已经长大成人,二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不知道在秋秋的记忆中,是否还有和外婆一起相处过的记忆。
但在杨本芬的心里,这段记忆已经镶嵌在自己的心里了。秋秋长大了,杨本芬也老了。
A4、在艰苦的代里人们像浮木一样随波逐流,挣扎求生,时间的长河不停流,裹挟着一切,泥沙俱下,但只要有一线生机,人们依然会努力向前。
杨本芬笔下的故事,只是一段记忆的再现,对于她来说,那好似是“一颗露珠的记忆,微小、脆弱。但在破灭之前,那也是闪耀着晶亮光芒的,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她笔下大部分的人物,就如同水中浮木般随波逐流,但也没有放弃挣扎求生。
与其说她在书写一段历史,倒不如说她在教会我们坚韧。
S、《浮木》,作者是一位老奶奶,名叫杨本芬,她命途多舛,青年时代多次错过读书受教育的机会;走入婚姻后,她也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温暖和关爱。对于她来说,似乎只有读书写作,才能让她感到幸福。
她在八十岁后连续出版了《秋园》《浮木》《我本芬芳》三本书,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