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二)

2018-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读书的二哈

我读高中的时候是语文课代表,就是帮助老师整理文档或者是收发作业的职位。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职务之便,发挥主观能动性,给班级里面排演了一幕幕的文艺作品,给枯燥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一点点乐趣。由于是主要策划兼表演演员,策划的时候难免去网上搜集大量的资料来整理,后来发现,针对同一个主题,从不同的地址搜集到的地方都有共同之处,因为重复出现,所以掌握了一个文艺专题的基本内容所在。排演之时了熟于心,以至于其中字句,如今想去,仍能顺手拈来。

 海绵里注水,当海绵里的水汨汨外流的时候,说明这个海绵已经被浸透了。学习知识就像这个过程,当知识进入脑子里还能输出的时候,那么人的大脑已经被知识浸满了。

 简单点说,有输入,有输出,思维才是通透的。

 去年我去考计算机二级c语言,其中分值最高的题目是程序设计题,整张考卷上最复杂的题目不过如此。我们之前的课堂内容的最高要求也是针对一个问题去设计一个解决程序。那时想想,程序设计真的好简单。难道到了大型的开发中,这种能力就能够用了?表示质疑。后来接触到了嵌入式开发之后,发现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在很多开发领域应用到。当我想要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会写出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程序。封装成子函数。在以后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直接调用这一函数即可。从此以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看到万行万行的代码了。

很多知识本身是清晰明了的,只是我们没有分出框架而无法居高临下运筹帷幄而已。

 另外我用暗时间去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在哲学里面物质的东西可以转化成意识的东西(学习),意识的东西也可以转化成物质的东西(实践)。懂得了道理是物质转变成意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问题出现在实践上。

我有一位护理学的朋友,她跟我讲述护理学习与实践:书本上再生动活泼的图片也不如医院里一幕血淋林。实际动手之后,脑子里那个知识脉络才会开始生根。实践不仅仅检验真理,还能够在人的脑中深化真理。

 我一位老师常警戒我们一句话,拿来共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百家饭,看大千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