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盛宴读书哲思

读书|《大学》之“物格而后知至”

2017-06-15  本文已影响151人  西夏在城堡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格而后知至。”

“物格”,是明因果,通过格物而明白因果。至,是终点,人这一生的终点是死亡,知至是知道终点是什么,以终为始,向死而生。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选择,做自认为最有利的选择,选择吃饭还是不吃,上班还是辞职,A方案还是B方案,投资还是不投资,买房还是不买房… …。

然而面临重大事件时,我们会发现做出选择,不太容易。我人生意义上第一次重大的选择是,“退出公司,还是不退出公司?”,这个选择,我纠结了整整三个月。在这之前我从未做一个选择如此艰难,因为抉择的筹码从未这么大,我患得患失。

诸如买房,权衡的点可以很多,学校、交通、地段、贷款、合约条款、绿化、当地区发展政策、甚至政府调控… …。我们或许需要综合考量这些点,计算平均值,决定最佳方案,再决定买哪套房子。但每个点,看起来又那么深不可测、不可捉摸,每次以为自己寻找到规律,又发现陷入雾里看花。

所以什么是商业运行的规律?

人类由采集时代转向农业革命初期,大多数人的生活形态仍然是小而紧密的社群,每个村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靠的就是互相帮忙、互通人情,再加上一点点与外界的以物易物交易。等到城市和王国星期,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开始专业化的新契机。人口稠密的城市开始能够养活专业工作者,诸如鞋匠、医生、木匠、牧师、战士、律师等等。随着专业化,出现一个问题:各种不同专家制造的货品,究竟应该怎么交易?以及以物易物如何携带?如何防治物腐坏(诸如水果)?如何衡量易物的标准价值?

诸如一个种苹果的拿一袋子苹果换鞋,且不论苹果是否腐坏,鞋匠是否想吃苹果,但论收多少颗苹果合适呢?这次苹果更大更甜要不要少收几个?可近期羊皮越来越少,鞋子成本越来越高怎么算?… …

于是人们共同创造了“钱”的概念。钱的形式有许多,贝壳、牛角、珠子、欠条、银子、纸币等,如今有些监狱货币是香烟… …。而当代,大部分的钱也不是以硬币或钞票的方式存在,所有的钱有超过九成(超过50兆美元)都只是显示在计算机上的数字。现代许多货币流通是数据的流通,而完全没有任何实体金钱的交换。

金钱代表的是价值。商业运行的规律是,价值交换。

诸如广告包装、普及推广、情怀营销,都为提高产品隐形价值,综合产品实用价值,从而提高产品整体价值。

产品有有形产品、无形产品,诸如有形房子、车子、家具、手机,无形书籍、电影、美容。有价值,匹配受众,价值交换金钱,如电影卖座、公司盈利;有价值,暂无受众,暂时不能交换金钱,诸如梵高的画、司马迁的《史记》;有价值,无受众,无法交换金钱,诸如自认怀才不遇者(无受众的价值已不具备交换价值)。


问题出现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

不懂价值,却把人家呈现价值的方式当做价值去追求,犹如不懂公司价值,却模仿该公司产品、行业、营销、管理等,是注定要摔跟头的。

很多人成功,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有位朋友在股市旺时赚钱,以为自己机智过人、很懂股票,等大跌亏的一塌糊涂。不死心、继续投资,亏的只剩条裤衩。才发现自己压根不懂股票,之前是运气好、沾点牛市的光而已。

苏格拉底得到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里的女祭司神谕:“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听到这个消息后百思不得其解,他自认一无所有,也知道在很多领域世界都有人超过了他。

为了得到答案,苏格拉底遍访智慧的名流,发现这些人虽然一方面确实在一些重要领域超过了苏格拉底,但是另一方面却多半认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他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某个方面的成就而误以为自己无所不通,无所不能。

苏格拉底反躬自问,终于恍然大悟:神说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恰恰是因为只有我才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其他人之所以算不上最聪明,原因就在于他们都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很聪明。

“我知道我不知道“,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局限性,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提升空间。多一些敬畏之心,少一些成见和偏见,多一些对真理的探索,少一些夜郎自大。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位玩股票的朋友假设,“知道我不知道”,应不至于亏到只剩裤衩。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

“物格”,是明因果,通过格物而明白因果。至,是终点,人这一生的终点是死亡,知至是知道终点是什么,以终为始,向死而生。

明因果,就是明真理,明规律。

想明因果,先立志。

蔡志忠画佛法漫画之前闭关学了三年佛法,学透之后开始画。

如果真的学透了,可以讲佛法课,可以写佛法书,可以拍佛法电影,也可以画佛法漫画——他选择了自己最热爱的一种方式。明白了本质,呈现的方式可以很多种。但如果不明白佛法,即使画漫画技术顶级,也只能当个漫画助理。

孔子有教无类。

孔子明“道”,可以讲故事谈道,可以对话谈道,可以言行示道,可以书写传道,遇见王公贵族用王公贵族的语言谈道,遇见乡村老人用老人的语言谈道。

道是本,谈道的方式是“相”。若不去明道,学孔子讲故事技巧,模仿孔子言行,背诵孔子话语,那也只是个“书呆子牌复读机”。

“相”太多,太纷扰,在不明因果之前,我们很容易陷入表面,追逐表面,看不到本质,最后迷失自我。这个时候,就需要立志。

立志,犹如灯塔。人生于世,犹如一叶扁舟漂泊于无边无际的浩瀚大海,被风浪拍来拍去,若无方向,便无法到达彼岸。灯塔在前方照亮航向,任你身处何时、何地、做何事、用何方式,都是朝着航向前行。

立志,犹如播下种子。将种子扎根在土壤里,任你身处何时、何地、做何事、用何方式,种子都得到灌溉,树木得以成长壮大。


立志之后,如何才能明因果?

《大学》说,“格物”。

如何格物?

格物的法门有很多,佛、如、释、道、禅等。每个人,每个阶段,格物的法门可能都不一样。每个人选择自己的法门,去修。

修明白一分,就得一分明白的利益。修行不在来世受益,在当下受益。就好像当我们明白情绪的因果,就不容易发怒,当下自己就受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