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手稿
老公胃病犯了,去华容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每天下午3点正,护士准时送来住院治疗清单,让你明白消费。我们粗略地查看一下各种费用,扫一眼页末的总额,然后塞进床头柜的抽屉里。
经过一周的治疗,老公基本痊愈,我们收拾东西办理出院手续,最后带走的还有这七张每日清单。带回去这些清单,说来让你们可能觉得好笑一一我想利用清单的反面来作创作手稿纸,这些A4纸纸质确实很好,书写起来非常流畅。从小在父母的影响下,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特别喜欢废物利用。这么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散文诗歌创作也有五六十篇,虽然算不上优秀作品,但自觉可以一读(微微一笑)。
这些拙作,每开始提笔创作一篇文章,总要耗费不少稿纸。开始我去荷花市场的晨光文具店买一些练习本来习作,一般一篇散文大抵有一两千字左右,有些甚至超过三千字,酙词酌句,涂涂改改,稀稀拉拉手稿占据两三页、四五页不等,习作时天马行空,书写随意自然浪费不少纸张。
我把这些手稿本都放在书柜的一角保存起来,算算也有十来本了,虽然上面也有不少阅读笔记,但我的拙作手稿居多,看着这一摞手稿笔记本,算算购买价格,心里有些心痛这些来之不易的Money,但我的心总有些不安分,手也是有些痒痒的,常常把自己的心得思想认知凑成短文小诗。为了节约成本,我的眼睛开始盯上了废纸。例如我去年捡到的一坨网购蔬菜的广告不干胶纸,撕掉正面的不干胶膜,反面的黄色底纸却是上好的手稿纸。4月1日《红烛诗刊》刊发的《火车窗外看风景》,4月21日刊发的《酸菜的味道》,9月30日刊发的《寻味高笋》和11月15日刊发的《陌生电话》均出自于黄色广告手稿纸。因为太多太乱,我忍痛揉成团丢弃到一楼楼道里,送给我楼下的李老太,早已进了废品收购站。我记得去年冬天的那篇《温暖的火炉》的初稿也出自于此种手稿纸。那乱七八糟的原稿我没法找到了,只有整理好在笔记本上的正文样稿,没有删节。真正的原件初稿,是有大手笔删改的,增词加句,每一次的修改都是文章的一次提升。像《洞庭桃园之行》原稿中,赞美品质好的桃子,开始我是这样描写的:“我看《西游记》里潘桃会上的仙桃也不过如此,这真是人间仙果。"后来我改成了“这是《西游记》里潘桃会上的仙桃遗落人间了吗?!这般味美!"还有描写桃树的高度和形状,原文是“每棵桃树并不高,差不多一人多高,这样便于采摘。"后来我增加了描写于是变成"每棵桃树并不高,差不多一人多高,而且每两棵树之间错开成南北方向倾斜约30度。这样既便于采摘,也不影响桃树之间的通风采光。”
前些日子在巜临江文苑》刊发的《祖先的召唤》一文,手稿修改之多,文章有多个开头,都被我一次次否定而被击毙,此文于族谱上寻得资料,在整理成篇都是反复修改连结各片断资料,前前后后耗时将近一个月,想要完成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确实需要花费蛮多精力。每篇文章的稿样完成,都是这样删减增递,遣词造句也是字酙句酌,语句的修饰都是反复推敲拿捏,甚至包括有的标点符号,也会仔细思考后定夺,是点上逗号呢还是用分号;是简单地圈上句号好还是立上一个惊叹号,每个符号都让我纠结不已,之后是老公的点拨让我敲定。每个符号都能给文章增色一份,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初稿完成之后,后期这样的修改润色往往花费我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且手稿输入《简书》平台之后,再在编辑栏里又反复阅读修改,同一段落尽量不出现单一重复词句,派上同义词文章的韵味更足,连文字格式的编排,段落层次的划分我也煞费苦心去设计,最终呈现给读者们的这篇文章,或许大家并不是很满意,但我真的非常认真地对待了我的每篇作品,使之尽善尽美。每篇刊发在各大平台的散文诗歌都是我低头沉思熬过多少不眠之夜的结果。
其实,人生原本也是一篇不太理想的原始初稿,只有经过时间的打磨和生活的历练,不断修正或者摒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太理想的章节片断,最终才能呈现一个较为完美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