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怎么死的?周文王曾食子羹?1800年前的谣言谁来负责
汉代以前,有关伯邑考的文字记载几乎为零,到了汉朝,零星的就有了一些记载,不过关于他的信息还是很少的。
可以这样说,秦朝以后、三国以前,当时的古人对于伯邑考的了解,可以总结成下面一句话:
西伯昌12岁生嫡长子伯邑考,称王后舍长子而立次子,而伯邑考死在了周文王前头。
换句话说,除了上面这句话里包含的信息以外,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所有关于伯邑考的信息,都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
其中就包括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故事:
西伯昌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伯邑考带着礼物去赎他,结果被纣王做成了肉羹。纣王把伯邑考的肉羹赐给西伯昌,西伯昌假装不知道,忍痛吃掉,纣王便认为他没有什么威胁,于是把他放了回去。
这个故事出自明朝中后期,这个时期历史演义小说盛行,其中钟伯敬的《夏商野史》、许钟琳的《封神演义》都写了这段故事。
但是这个故事最早的出处却是在西晋,距离今天大概1800年左右的时间,皇甫谧写了一本《帝王世纪》,这本书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文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得而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源自于这段话。
这段话里面传达的信息,三国以前的人是没听说过的,更不用说文字记载了。像皇甫谧这样一个正经学者,我们不好说他杜撰历史,那么他写这段话的依据,只有可能是源自民间传闻。
但是,从商末到皇甫谧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至少1300多年,这个时候的民间传说能不能就认定为事实呢?
实际上,晋代以后的读书人,很少有人会把这个说法当成事实。对于历史字缝的考据,是古代学者所热衷的,但是却根本没人去考证“文王吃伯邑考”这个问题的真实性,可见古人其实没有把皇甫谧说的话当回事。
到后来明清时期,因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兴起,”‘文王吃伯邑考“这个故事就成了大热门,后来的评书、电视、电影都跟风而上,到现在,反倒有很多人把它当成了正经历史。由此可知,历史是多么的虚无缥缈。
想要证明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其实很简单。
在西汉的时候,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彻死后年仅8岁的刘弗陵继位,可是刚刚21岁的汉昭帝,连儿子都没留下就英年早逝了。这种情况下,按照惯例,应该从汉武帝的儿子中再选出一个来继承皇位。
可汉武帝的儿子此时差不多都死了,只剩下了一个广陵王刘胥,而刘胥这个人昏聩残暴,不是个当皇帝的材料,立皇帝是天大的事情,所以作为托孤大臣的霍光十分为难,陷入绝地。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郎官出来说了一番话,他说:“古时候周文王曾经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只要对国家有利,废长立少也不是不可以”,这番话就给了霍光一个改立的法理依据,所以他没有立广陵王刘胥,而是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满朝大臣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
这番话是当时的史官记录下来的,是非常可靠的记载,而这段话就给我们传递出来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周文王在立太子的时候,伯邑考还活着,所以他才”舍“伯邑考而立武王。
至少在汉代初期的时候,这就是当时人的一个共识。
法理是古代帝王世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王、武王是大多数读书人眼中的圣人,所以很多人都在去解释周文王为什么废长立幼这个问题。
司马迁在《管蔡世家》中是这样解释的,他说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只有武王发和周公旦最贤,而武王居长,所以文王才“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这跟前面谏霍光那个郎官所说是一致的。
那么,周文王立太子是在什么时候呢?
是商纣王三十三年,这一年是周文王受命元年,从这一年开始,周国人开始用自己的纪年法。而周文王立太子,就一定是在这一年,或者是商纣王33-41年中的某一年(周文王死于商纣王41年)。
也就是说,在这个期间,伯邑考还活着,所以周文王立太子才要从他们两个人当中选一个。可是,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是在商纣王23-29年,根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伯邑考是在这个期间被纣王所杀。如果周文王囚禁在羑里的时候伯邑考已经死了,周文王后来立太子为什么要“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呢?
(时间根据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如果伯邑考此时已经死了,次子发就是顺理成章的太子,司马迁又何以说因为“武王发和周公旦最贤”才立武王发呢?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冲突。
皇甫谧妄图编写一个从三皇到三国时期的帝王世系,可实际上商周以前的事情大都不可考,但是他愣是编出来了,可想而知他掺杂了多少不靠谱的所谓虚假历史。
到底是信皇甫谧还是信司马迁?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
有人可能对我的分析有些怀疑,认为文王立太子并不一定是在受命以后,完全有可能是在文王被囚羑里之前,我们完全可以作出这样一种猜测:
商纣王23年以前,周文王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后来被抓进羑里,然后长子伯邑考遇害,然后周文王受命。
这个推测看起来挺合理,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首先,西伯昌在受命以前,不可能立“太子”,顶多是立“世子“。《礼记》中有一篇文章就叫作《文王世子》,讲的是文王在当世子的时候,如何侍奉他的父亲公季,这个称呼在古代是不能乱叫的。
其次,如果伯邑考曾被立为世子,史书中对他不可能只字不提,《尚书》中武王数次列举纣王的罪过,也不可能不提到这件事情。
我觉得,关于伯邑考的这个传言,可能是出自对梅伯故事的讹传。纣王醢梅伯,就是把梅伯剁成肉泥,这件事在《竹书纪年》、屈原《天问》、《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都有记载,这是我们知道的为数不多关于商纣王时期的历史事件。
其中《吕氏春秋》中有这么一句话:“(商纣王)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文王貌受以告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纣王杀了梅伯,把他剁成了肉泥,然后送给西伯昌吃,西伯昌假装不知道吃了下去,背后却把纣王的这个暴行告诉诸侯。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朝,其可信度和《帝王世纪》不可同日而语。
各位可以想一想,纣王会不会同一个套路对一个人玩两次?先把梅伯剁成馅给西伯昌吃,又把伯邑考剁成馅给西伯昌吃,莫非西伯好这一口不成?
信吕不韦还是皇甫谧,我选择前者。
所以,《帝王世纪》所说必是伪历史无疑。司马迁《管蔡世家》说,周武王继位的时候,伯邑考已经死了,因此伯邑考应该是死于商纣王33-41年之间,也就是周文王受命的那九年之中。至于死因,没有证据,不太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