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 - 一本书引发的台湾情结
千江有水千江月 - 一本书引发的台湾情结
2018年计划的第一次旅行是去台湾。于是各种忙活起来——办理通行证,在网上找找游记,找攻略,计划行程。
忽然,想起一本书——《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二十多年以前偶然在地摊发现的一本小说,读了开头一段就放不下来。当时流行的似乎是萨特,弗洛伊德一类书,仿佛不读一本就跟不上潮流。我读过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终不得要领。但对这本《千江有水千江月》情有独钟,唯其不懂为何这么好的一本书沦落到了地摊。
好多年了,书找不到了,好在有网络,在网上找了来连夜又读了一遍,真是齿颊留香。
千江有水千江月 - 一本书引发的台湾情结作者肖丽红,台湾作家,嘉义县布袋镇人。此书是以她的家乡上世纪六十年代为背景写的小说。故事背景并不辉宏,也没有死去活来,惊天动地的情节。就如同听一位半带闽南语口音的姑娘在讲故事,娓娓道来,向我展开了一幅台湾六十年代的生活和民俗画卷,其景极美,其情极纯真,其境极空灵,其人物极鲜活,书中人物所尊崇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礼教,优雅从容。边读,脑子里边想着“温润如玉”四个字。
大信生长于台北,贞观生长于嘉义县布袋镇,因为家族亲缘关系,两人相识相知相惜相爱,而后又因误会相怨相离。故事并不惊心动魄,也不缠绵悱恻,但是由于作者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描写,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她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跟以及对于民俗的了解与热爱,把这段简单的故事以及她发生的背景写得极为动人。你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的理解与热爱,那种对故乡亲人的眷恋,那种血浓于水的归属感!
撩动我的,有“虎尾鱼灯”。且看这段:
"沿岸走来,贞观倒是一颗心都在水池里:这渔塘月色;一水一月,千水即是千月——世上原来有这等光景…… 再看远方、近处,各各渔家草寮挂出来的灯火,隐约衔散在凉冽的夜空。
“虎尾渔灯”当然要成为布袋港的八景之首;它们点缀得这天地,如此动容、壮观!
……在刚才的一瞬间,她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与这一片土地的那种情亲:故乡即是这样,每个人真正是息息相关,再不相干的人,即使叫不出对方姓名,到底心里清楚:你是哪邻哪里、哪姓哪家的儿子、女儿!"
像像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从头到尾都可以读到作者对家乡,对故土,对亲人的眷恋,不仅仅是满满的感动,而且,让我极想去看看布袋港的"虎尾鱼灯"啊,不过,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撩动我的还有台南的凤凰花——"怎知台南府竟有这样的景致,满街满巷的凤凰木,火烧着火一样,出门会看见,抬头要看见,不经心,不在意,随便从窗从户望出来,都是火红,烧开来的凤凰花……"
看到这样的文字,怎能不让人怦然心动?从我第一次读到这段,就开始在心里想象着凤凰花的样子了。只是不知道这个季节花开不开?
作者对当地的民俗风情,婚丧嫁娶,都有极其深情的描写,端午节包粽子自不必说,还要“包馨香”,汲午时水;小孩生日要吃一只鸡蛋,一只鸭蛋,代表吃了一只鸡,一只鸭;七夕要搓圆仔,上面按个小坑,给织女接眼泪;……
一边读一边想,不知道这些民俗,现今是否都还保留?因为我们身边的很多民俗都已经渐渐淡化了,就连一年一次的年夜饭,很多人都不做了,而要去餐馆吃。
书中对传统礼仪也不吝笔墨,做了诸多描写——比如看到贫困的乡邻偷自家瓜菜,外公不但不制止,还要躲起来不出声,怕别人难堪。这是何等的宽厚包容!通篇都是这样的包容,父母子女之间,妯娌之间,婆媳之间 …… “她是要记下,往后不论自己做了母亲,祖母,她都要 …… 把它说给世世代代的儿孙听,让他们知道,先人的处世与行事是怎样宽阔余裕!”
宽阔余裕四个字,正好对应我们目前的斤斤计较!
真的感觉我们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丢弃了很多好的东西啊!尤其是一个极其富有人情味的东西——信。九零年代,我们还会经常给家人朋友写信,自从电脑成了生活必需品,信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习惯了发电邮,习惯了发微信,打电话,却丢掉了有温度的信。想想我们多久没有给家人朋友写信了呢?
而书中最吸引人的一部分,就是男女主人公来往的书信往来,一切由书信开始,又因书信结束。结局其实意味很深,也留给人无限遐思。不喜欢剧透,想读这本书的人自己去读去体会吧。
二十年前还在这本书里第一次知道了爱玉,仙草,圆仔等等这些台湾小吃,虽然后来内地也到处可以吃到,但我觉得一定都要当地去吃过才算是真正吃过呢。
不过,偈语曰: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权当我已经吃过了罢!
后记: 网上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发行了两版,现在正常渠道可以买到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