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特殊论者 寓言和知识

2024-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成__北京

知识点一:不特殊论者

科学青年的自我修养。

一个现代人如果学习了科学知识,具备了科学思想,掌握了科学方法,他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除了聪明和能干之外,他还应该拥有一些优良品质。其中有一个品质,对应于一个见识 —— 这里创造一个概念 —— 叫“不特殊论”。

历史上科学进步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类不断地意识到自己的“不特殊”。

过去中国人说人是世间万物之灵长,西方人说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为了人。很多人把亚里士多德当科学的鼻祖,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关键思想就是“目的论”,认为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

石头为什么会往地上掉?亚里士多德说这是因为它想要亲近大地。目的论非常符合直觉,今天的小孩也是这么想的。植物为什么会开花?开花是为了结果。白天为什么太阳要出来?为了让小朋友能出去玩。凡事都有个目的,所有的目的论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我们” — 对小孩来说,也许就是为了“我”。

古人认为人是特殊的。伽利略之前的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日月星辰都严格地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 可是这个完美的模型跟实际天文观测对不上。伽利略一有了望远镜马上就发现木星也有自己的卫星,这四颗卫星是绕着木星而不是绕着地球转。

原来并不是所有东西都绕着我们转。如果木星也有自己的月亮,那地球和木星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紧接着,牛顿的定律的一个基本认识,就是天上的东西应该和地上的东西满足同样的物理定律。再进一步,到了达尔文的时候,人们意识到人和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也没有本质区别,人类是从其他动物演化过来的。更进一步,现在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已经相信,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也没有本质区别。

人的确是高级动物。高级是高级,但并不特殊。

其实我们之所以高级,也不是因为天命所归,主要是因为运气好。这个宇宙的参数恰好适合生命出现,地球恰好处在一颗表现良好的恒星的宜居地带,生命真出现了,一颗小行星恰好撞上地球毁灭掉恐龙,我们这一支灵长类哺乳动物恰好赶上了一系列特别好的基因突变。

如果你还了解一些社会科学,比如读过罗伯特·弗兰克的《成功与运气》,你就知道个人的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好。金牌选手将会拥有好得多的机会,但银牌选手未必不是原本更有实力。

能意识到自己不特殊的人,就是“不特殊论者”。

看现在有很多特别成功的人物,不管多厉害也没有表现出狂妄自大的姿态来,都还有一种智识上的谦逊,这个谦逊不是假装的。他们是不特殊论者。

不特殊论者首先要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世界不是因为你而存在 —— 而且你要是什么都没做,世界也不会因为你而改变。其实不管你能做多少,这个世界怎么运行,基本上都跟你没关系。

“不特殊论者”的反义词,是武志红老师发明的“巨婴”。巨婴的特点是始终认为世界应该绕着他转。巨婴认为如果他不高兴,那就说明这个世界有问题 —— 他对这个世界的评价完全取决于周围世界是不是让他高兴。

而在不特殊论者看来,如果别人都可以不高兴,为什么我就不能不高兴呢?就好像电视剧《伪装者》里的王天风对明楼说的,“现在是战时,每天都在死人,你和我都可以死,唯独你兄弟不能死?”

巨婴如果始终不长见识就永远都不会成为不特殊论者 —— 他们可能会变成“弃婴”。弃婴认为自己被世界抛弃了。世界已经一再让他失望,他完全失去了信心,也不再对世界提什么要求了,甘愿做个边缘人物。

巨婴和弃婴的共同点是他们观察世界的视角永远都是从*自己*出发:要么就是世界对我好,要么就是世界对我不好。

相对于巨婴和弃婴,不特殊论者有个竞争优势:他能从别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

施展老师《枢纽·中国史纲50讲》的视角,和民间流行的中国历史视角很不一样。

民间都是用中原视角。中原的汉王朝是文明正朔,草原上的都是野蛮人。中原的人搞农业生产,搞建设,发展文化,进行技术创新,而草原野蛮人就知道抢我们 —— 那些草原上的蛮夷的生存逻辑根本就不成立,他们也许就不应该存在!可是不论你多么反感,中原文明始终都受到草原势力的侵扰,而且被“灭”过好几次。如果你始终是这种不接受、不承认、不研究的态度,怎么能把国家搞好呢?

施展提出一个中原草原的二元视角。他说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站住脚的王朝往往都具备了这种二元视角。这些王朝的统治者既理解中原的逻辑,也理解草原的逻辑。

施展在讲这些的时候,可没有让我们把价值观从中原立场变到草原立场,说要为草原人说话。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哪怕你还向着中原,你也必须要考虑草原。草原人也有想法和愿望,也有做事的逻辑,也要生存和发展。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逻辑,这个逻辑都是存在的。

所以不特殊论首先是个认知问题,而且是一种高级的认知。

作为不特殊论者,还有一个可操作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你应该把别人的需求和你的需求放在一起通盘考虑。

比如说,假设你是一个老板,你们公司有个重大项目一定要在月底之前完成,你和员工们都在加班加点。这时候有个员工找你请假,说他下周要结婚。

哪怕你出于对员工的尊重而准了假,可能你也觉得这是一个麻烦。为什么早不结婚晚不结婚非得在项目这么紧张的时候结婚。这就是因为你觉得你这个项目是最大的,所有不配合你的行为都是麻烦。

但如果你是个不特殊论者,你就会考虑到,对员工来说,有些事儿可能比项目更重要。

这并不是说不特殊论者就应该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 不特殊论者只是通盘考虑。也许有些项目就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应该命令员工推迟婚期。但也许有些项目没有人家结婚重要。

再进一步,你还应该把这个世界的运行状况和你的计划通盘考虑。

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如果真的一切都恰到好处,各方面的条件正好让你把项目做成了,不特殊论者会想到这是一个极其幸运的局面。不特殊论者知道这样的局面非常难得,所以他会更注重做事的时机。他既不像巨婴那样要求是整个世界配合他,也不像弃婴那样完全被动等待。

他耐心地寻找和调度。

自从意识到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以来,物理学家们都变成了极端的不特殊论者。物理常数居然正好允许生命存在?物理学家拒绝接受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他们认为必然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在起作用,也许存在10的500次方个参数各异的平行宇宙,我们只不过恰好处在这个参数合适的宇宙之中。

我们身处的这个银河系似乎有点儿特殊。

像银河系这样的大星系周围,都会有一些含有恒星数目比较少的“矮星系”绕着它转。可是天文观测发现,我们银河系周围的矮星系的数量,比宇宙中那些“一般的”大星系周围的矮星系要少了很多。而且别人家的矮星系都比较活跃,一直在制造新的恒星,可是我们银河系周围的这些矮星系,似乎却是比较平静。这对我们地球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从科学角度,这似乎不太对。

难道说我们这个银河系是个特殊的星系吗?天文学家对此非常不安。

我们都应该有一点这种不安的感觉。看看你周围环境的设定,想想各种不用你争取就有的条件,你是否也有一点不安的感觉呢?

做一个不特殊论者,并不是说就不能接受自己的优越条件,更不是说要跟别人一样。不特殊论者只是会对自身上的任何特殊之处有一点不安。

这点不安,就可能是你智慧的开始。

知识点二:寓言和知识

先说一个寓言。

加拿大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的思想,他现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人物。新浪微博上有个人叫“@大心脏排排”,她把彼得森的很多视频配上中文字幕、发布到了微博。彼得森的说话风格,语气坚定姿态强硬,充满力量感。

一个视频中,彼得森接受一个大学记者的采访。记者让他谈谈有关现在校园言论自由的情况,为什么现在大学教授都不敢发声了。彼得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

1.一个寓言

彼得森说,你知道斑马为什么有黑白相间的条纹吗?条纹是一种伪装,但是这可不是把斑马相对于草原伪装起来 —— 而是让单只斑马伪装在一群斑马之中。他说他可能是在罗伯特·萨波尔斯基(Robert Sapolsky)的一本书里,听说了下面这个故事。

生物学家在一开始研究斑马的时候,就躲在离斑马群比较远的地方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像这种研究肯定要连续跟踪某一头斑马啊 —— 但是生物学家发现他们没有办法识别单独的斑马。因为这个黑白条纹,每只斑马看上去都长得一样。

于是生物学家就想了个办法。他们弄了一桶红色的油漆,在一根棍子上绑了一块布,然后开着吉普车冲到斑马群里去,拿棍子沾上红油漆抹在斑马身上。有的抹在斑马耳朵上,有的抹在斑马屁股上,等于是给几只斑马做了个记号。好,现在生物学家就可以专门盯着身上有红油漆的那几只斑马研究了。

结果发生了一个很意外的情况。凡是身上有红油漆标记的斑马,很快就被狮子给吃了!这是为什么呢?本来这群斑马在狮子眼里都一样,而现在几只有红色记号的斑马太显眼了,所以狮子就重点关注了它们。

彼得森说,这个道理就是如果教授们都不说话,那就好像是斑马群中的普通斑马。如果你站出来说话,你就成了身上带着红油漆的斑马,别人会首先把你盯住。

说白了,彼得森想说的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谓的“枪打出头鸟”的意思。

这个故事最原始版本是彼得森提到的罗伯特·萨波尔斯基,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生物学和神经病学的教授。萨波尔斯基以前有本书的书名就叫《为什么斑马不得胃溃疡》(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他最近还出了本新书叫《行为》(Behave: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

两本书都提到了斑马,但是讲的都是斑马对压力的处理,都没有讲到斑马条纹的事情。

斑马,为什么要长条纹呢?

2.多种解释

长条纹并不是斑马的自由选择,它们一出生就有条纹。当说一个动物“为什么要有”某种特性的时候,问的其实是这个特性能给这个动物带来什么进化优势。设想,条纹肯定是给斑马带来了什么生存或者生育上的好处,不然就没有必要经过那么多年的进化、所有斑马身上都带条纹。

那斑马的条纹到底有啥用呢?现在还没有一个能让各方都信服的答案。

传统上,人们认为斑马的条纹是一种伪装。这就好像士兵的迷彩服一样,让斑马在野草和树木之中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对这个说法的一个反驳是斑马条纹是黑白的,而草原和树木又不是黑白的,这怎么能伪装呢?别着急。斑马的两种捕食者是狮子和土狼(hyena),它们都是色盲,根本看不见颜色。所以条纹是什么颜色并不重要,关键是有条纹就行。

另外有人解释,一群斑马站在一起的时候,条纹确实会让它们显得浑然一体。那么捕食者就只能看见条纹,就没办法识别出单个斑马在哪儿。也许捕食者会被条纹迷惑,陷入选择困境。这就像是彼得森那个故事里的解释。

但是还有别的解释。有人说斑马之所以有条纹,是因为条纹反射黑白相间的光,能够迷惑马蝇 —— 一种会叮咬马的苍蝇。人们还专门用塑料假马做了实验,让假马身上带不同的皮肤花纹,结果发现马蝇最不愿意落在带条纹的马身上。可能马蝇的本能是寻找水面,而黑白条纹最不像水面。也可能是什么光学效应。

还有一个解释,则是说黑白相间的条纹有利于散热。这个原理是黑色条纹上方空气比较热、白色条纹上方没那么热,这样黑白相间的条纹就能让空气在斑马皮肤附近形成一个小小的流动!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3.一个定论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蒂姆·卡罗(Tim Caro)领导的研究组,对斑马条纹进行了一番特别较真的研究。他们想看看在捕食者眼中,斑马的条纹到底是什么样的。

科学家现在对狮子和土狼的眼睛系统有很深刻的了解,可以直接模拟它们的视觉。它们的视觉比人弱得多。下面图中是模拟的结果。只隔着6.4米,狮子、土狼和斑马眼中的斑马就已经不怎么清晰了 ——

如果是大白天,人在180米之外仍然能看到斑马身上的条纹,但是狮子必须走到距离斑马80米远的地方才能看见条纹,而土狼更是要在48米远的地方才能看见。到了最适合捕猎的黄昏时分,狮子在46米外、土狼在26米外就已经看不到条纹。

这也就是说,在狮子和土狼发动攻击的距离上,斑马其实就是一种灰色的动物,跟没有条纹的羚羊没区别。其实狮子搜寻斑马可能主要都不是靠视觉,斑马的声音和气味对狮子来说是更明显的信号。如果狮子都已经瞄准一头斑马冲刺了,总不至于跑近了还会被条纹迷惑吧?

条纹,对捕食者根本没有作用。

卡罗认为条纹的真正作用是避免马蝇的叮咬。为什么别的动物不长条纹,而斑马非得长条纹呢?这是因为斑马的毛特别浅,被马蝇叮咬更容易受害,而且斑马对马蝇带来的病毒适应性特别差。

针对斑马条纹的研究肯定还在继续,但是卡罗等人2016年这个研究,已经排除了条纹是为了对捕食者伪装这个可能性。

4.三个道理

那么如此说来,彼得森讲的斑马故事应该是错的。既然狮子是色盲,斑马身上、特别是耳朵上如果有点红油漆,狮子根本就不可能注意到。狮子眼中的斑马只不过是灰突突的一团,它怎么可能去专门捕食带有红色油漆的斑马呢?

没找到彼得森这个故事的原始出处,也许他读的是一本很老的书。也许真的发生过带红油漆的斑马被狮子吃的事情,而当时的科学家做出了错误的解读。不论如何,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故事是不科学的。

不科学是不科学,但是这个故事很有效!记者问彼得森关于言论自由的问题,如果是中国教授回答,可能一句“枪打出头鸟”就解决了。而彼得森却详细地讲了一个特别新奇的斑马故事!

也许几十年以后,你会忘记这些有关斑马的科学知识,但是你会记住彼得森讲的这个故事。你的记忆将会发生扭曲,你会以为这个故事是科学的。

这就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第一,寓言故事的力量非常强大。

第二,如果你想用寓言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个寓言本身的真假根本不重要。事实上我们听过的绝大多数的寓言故事都是假的,但我们的确能从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指导。

第三,如果你的故事讲得太像真的,那万一碰上一个较真的人,可能会比较尴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