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80%书籍的实用阅读术——检视阅读#第四章作业@坚果
本文原未写完,因被推荐到资源页上了,不得不将内容补完,不敢对阅读者不敬。具体更新见第三段。
一、Why & What
1.1 为什么要学习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我最在意的章节。以前以为层次越高越好,所以主题阅读最高级;后来才知道,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无优劣之分,相反,检视阅读才是应用最广的一种阅读方法,因为大部分的书并没有精读的必要,特别是我现在重点需要攻克的政府文书、调研报告等的阅读,大部分目的在于吸收资讯、领会政策、了解观点、模仿写作,很多情况下,检视阅读够矣,学会检视阅读一招可以走天下。
1.2 作业内容,什么是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一种粗读、速读,也是一种主动的、概略性的、全文浏览的阅读方法。检视阅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系统性略读,通过看书名、序言、目录、索引、部分篇章等方法进行系统的检视。第二是粗浅阅读,从头到尾不间断地读完,不需要完全理解,目的是初步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相比精读,或者说分析阅读,它是一种有限时间内的最好最完整的阅读,可以节省阅读时间、缓解阅读困难、筛选出值得精读的好书,检视阅读相对基础阅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方法,是进入分析阅读的基础,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阅读方法,完成了检视阅读以后,可以回答出书的主题、结构、主要内容及所属类别等问题。
二、How
检视阅读包含两个步骤,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应反复练习,形成习惯;而且在初期应有意识地将两步分开,进行刻意训练。
2.1步骤一:系统性的节略阅读。
要点是先从书本抽离出来,远观、掂量、透视、拆解。
2.1.1老大的五步法(附后)
老大的过人之处在于流程化模板化的能力,他不仅提出了自己的五步法,还立即变成了麦客表单
- 看包装(了解主题、类别、作者)
- 看整体(了解架构、目的、目标)
- 看细节(了解关键词、找关键章节)
- 下判断(判断价值、确定下一步行动)
- 粗阅读(推荐张五常的读书方法)
2.1.2我自己常用的方法
在读本章之前,我自己也有一套常用的阅读方法,用来对于冗长晦涩的公文。
- 一句话概述(用于数页纸的政府公文,当一篇公文只能用一句话来概述的时候,就会提炼出主题、目的等关键信息)
- 批注和关键字提炼(用于书或长文,对重点内容进行批注,对章节进行关键字提炼,便于去繁就简以及日后回顾)
- 阅读目录或大小标题(看书必看目录,看文必看标题,已经形成习惯)
- 提炼提纲制作脑图(长篇大论或者结构繁复的公文多用此招,做完脑图对脉络基本清楚了)
2.1.3 张五常的阅读方法
- 以理解代替记忆(印证了我之前的观点,并不是记性好所以才背出,而是因为理解所以才记住)
- 改掉狂抄笔记的坏习惯,而是专心理解讲者要点
- 改掉每个课题分开读的坏习惯,注重课题、章节间的联系,达到融会贯通
- 改掉选课只选听得懂或上课生动的老师,应以老师学问渊博为准
- 思想集中才有兴趣
- 集中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能力
- 几个小时的心不在焉不如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
- 学会分配时间不被打扰
- 不打算读书就远离书
- 厌书是大忌
- 问比答重要
- 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
- 发问的黄金定律:脸皮厚
- 问题要分类,What问的是事实,How问的是方法,Why问的是理论
- 问之前自己先想法找到答案
- 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 快读:只求大概印象,速度很快
- 慢读:务求明白内容,可打问号,不作记号
- 选读:筛选出重点,可加强调记号
2.2步骤二:不停顿的全文浏览
关于这一点,我还有不少困惑,这恰恰是我觉得最难的地方,因为检视阅读并不是光检视就完了,我常常止步于此;检视阅读是要求读完全文的,而很多公文晦涩难读,读完时常是一大挑战。
2.2.1 全文粗浅浏览的要点
- 不停顿,以读完为主
- 主动,精力集中
- 手指辅助,练习眼脑协调
2.2.2 关于速读
- 快速不重要,可变速才重要
- 解决阅读的关键是理解力,理解力高了速度不是问题
- 专注很重要的,但专注并不等于理解力提升
三、延展:认识陌生事物的模型
老大这种触类旁通、泛化概念化的能力令我惊讶。为了理解作者提出的检视阅读方法,老大自己提问,如果是我,遇到一件陌生事物,我会怎么做呢?
3.1 第一个层次:体验尝试法
就像地球人看到水滴一样,先是观察外观,观察表面,做一个初步判断,这是什么或者像什么?再试着用其他感官去体验,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如果可以的话)。可以想见,这种方法非常地表层和粗浅,但是也能对所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有的时候这种第一反应甚至是相当重要的,除了感官,你还调用了直觉、想象、逻辑、抽象等能力,比如判断对象是否有害、感受心情是否愉悦等等。
3.2结构化展开法
如果第一个层次是浅层的、表面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细节的、内部的,不仅远观,也要开始动手了,去拆解、去透视、去分析。不过如果是一个鸡蛋你还能动手把它敲开看看里面有什么,有些事物要深入内部还真是不容易。只能通过有限的线索去辅助判断。展开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把一个鼠标拆成无数个零件是一个层次,能说出它每个零件的功用是一个层次,能知道功能间彼此的作用和连结是一个层次,能够了解它背后的体系抽象出模型是一个层次。
结构化是我近两年学到最有收获的知识管理手段之一,大千世界即使乱麻一团,无非是大疙瘩套小疙瘩,大结构中有小结构,小结构中有微结构,即便是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也分质子中子电子,只要可以拆分,就可以分类、整理、堆积、重建,小到一个字都能拆分(见说文解字),大到一篇恢宏巨著,也可拆分到章节条目,一句话里都可能包含层层涵义。
3.3 5W1H
关于5W1H老大没有详细说明,但其实老大在读第五章的时候应用了这个模型来回答什么是主动,通过这个案例,我意识到,用这个方法来厘清一个概念真是再好不过了。5W1H本质上以提问的形式从6个维度对事物进行界定的方式,其中的时空(When&Where)是一个常用的维度,Why-How-What是TED里很有名的黄金思维圈,至于“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是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命题。5W1H一下子把这些元素都包括了,是一个相当全面的维度考察。
这是老大的模型,从他对What、Why、How的解读可以看到,目的、动机、刺激、回应、价值观、影响圈及一些管理工具的名称暗示着这里融合了他多项成果和模型:
主动的5W1H
对没有展开的Who、When和Where,我觉得不过瘾,所以做了进一步的探索,未必全面妥当:
主动的WhoWhenWhere
3.4掌握精通四层次法
关于这个模型,老大写过博文做专门的介绍,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实际上这四个层次就是道、术、器、用,我更爱叫它道术器用四层次法,不过据老大说,像我这样不懂得如何起个好名字,是永远当不了产品经理的。
只是我有一点疑惑,我认为这个方法更像是一个问题解决模型,而不是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模型。撇开道不说,术,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器,就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用,就是问题解决的案例。当然能否成功解决问题,也取决于所用的方法工具是否符合背后的道。所以我将此模型归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
附录:检视阅读五步法
第一步:看包装
- 1.1 书名
- 1.2 建议上架类别
- 1.3 作者
- 1.4 作者等级(星级)
- 1.5 策划机构(如湛庐文化、中信等)
- 1.6 出版社
- 1.7 版次或印次
第二步:看整体
- 2.1 目录说了什么
- 2.2 本书目的
- 2.3 本书目标
- 2.4 本书受众群体
第三步:看细节
- 3.1 列举若干关键词
- 3.2 本书诚意度(星级)
第四步:下判断
- 4.1 本书对我当下的价值(星级)
- 4.2 建议在什么时候继续阅读(选择)
a越早越好b写入目标c以后再说吧 - 4.3 建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阅读(选择)(若合为主题阅读,则在其他选项中写明主题阅读名,并将本书写入“想要学习的内容列表”
a随便翻翻b分析阅读c合入主题阅读d其他(自行填写)
第五步:粗阅读
(这里填写你的描述)
- 5.简要书写阅读后的感受,不超过300字
总结
为什么要把这个表单扒下来,因为我突然想到,有了这样一个模板,我也可以依葫芦画瓢利用麦客表单建立自己的书库、建立自己的纸质文件管理系统,简直太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