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格物致知”?

2019-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君艺缘

                  何为“格物致知”?

南宋理学家朱熹

        朱熹说:理在事事物物中,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积少成多。终有一个融会贯通的时候。

        然而,事事物物是无限的,而人生的时间是有何限。人是不可能穷尽事事物物,也不必要事事物都去研究。

        王阳明说:圣人并非无所不知,而是智慧通融无碍。

        也就是用“至善”之心去做每天要做的事即可。“至善"就是“事理当然之极"。也就是说,每天每时每刻都按照事物“本然”的方法去处理问题。

        “良知”也就是“良心”,它反映的就是事物的客观“本然”。平时人们常说“按良心做事",实际上就是说要按事物的客观“本然"办事。但是,一般人的“心"都被一层尘埃蒙蔽着,“心”上的这一层蒙蔽的“尘埃"就是人过分的"私欲",也可以说是“贪欲”。所有必须将这层蒙蔽在“心”上的“尘埃”去掉,恢复人本然的“良心”,亦即“良知”。这就是“格物致知”,即格掉私欲达到良知。“格物致知”实际上也就是“纠正不正之心,使之为正。”

王阳明画像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们的“心"没有被“尘埃”蒙蔽,他们的心时刻都是真真切切的“良心",他们处理问题都能按照“事理的本然”来办,所以他们的智慧通融无碍。王阳明说: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真真切切的“良心"按照“事理的本然”对待事事物物,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每个人都有“良心”,每个人都有“良知”。只是不同的人的"良心“上被蒙蔽的尘埃厚度不同。平时说某人“没良心”,实际上就是他的心上被"尘埃”(私欲)蒙蔽太厚了,不能够按“事理的本然”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

        按“良心”办事,就是不让私欲遮蔽良知,让良知充分发展,按照“事理本然”办事。

        良心、良知用在考试上,就是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良心、良知用在学习上,就是专一精心弄清楚学问前因后果的内在关系,不能违背良心弄虚作假敷衍了事。

        一个人,如果说其有良知,但他(她)又从不做该做的事,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她)不做该做的事,只能说他(她)没有良知,没有良心。一个学生,如果说他(她)有良知而他又不认真学习,那也是不对的;一个学生就应该认真学习,若不去做他(她)该做的事,他(她)就是没有良心。

        “格物致知”实际上就与当今的“端正思想”有相近的含义,做什么事都必须把“端正思想”放在第一位,有了正确的思想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同时“端正思想”也必须与做事相结合,若不去做该做的事而说其"端正思想”了,这是假的“端正”。

        王阳明的心学,实际上就是良心之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修身是关键,良知是放在第一位,世上的事事物物是第二位,但良知必须不能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所以说要“知行合一”。

        格掉私欲达到良知,亦即“纠正不正之心,使之为正”就是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内涵。

2019.7.30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