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吾身
2020-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健君
不管怎么样搬着手指头数,也数不出来几样像样一点儿的东西。
人贵有自知之明。吾虽不贵,但自知之明还是不缺的。
之所以对自己曾经写过的东西不满意,特别是故事和小说之类的东西更加甚之。
倒不是说故事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得不真实,最大的毛病在于主要人物的描写得不深刻。说白了,就是过于浅显,还没有维度,让人感觉有些乏味。
回过头来看看今年写几个短篇小说,比如《体检》中的主要人物老郑;还有《屯儿》中几个主要人,如屯儿、屯娘;还包括《眼》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都有类似这样的问题。
其实,也明明知道人物性格的揭示才是人物塑造的终极目标。但所有的故事里,一直到结尾,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依旧与他们最初的样子没有很大的区别。
当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完全吻合,当内心生活和外在表现就像一块儿水泥一样,同为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角色就变成了重复出现的,可以预见其行为的一份拷贝。
会讲故事的高手,都在揭示人物性格真相上,卯足了劲儿地下着大功夫。
因为他们太明白了人物性格真相,是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才能得到真正的揭示。而且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做出的选择,才越接近这个人物真实的本性。
生活教会我们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许多人表面上看似如此,其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貌相。表面特征之下,往往掩盖着一个人那深藏不露的本性。
无论他们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若要了解深层次的人物性格,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观察他们在压力之下,做出的各种选择。
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那片儿汤之类的花言巧语,其可信度通常不会很高。
进入一枝秃笔自言自语模式。对于喜欢写字的人来说,大致相当于习武唱歌之人的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对写作的兴趣,虽远没有达到如饥似渴,不可餍足的程度,更没有达到遗世独立,凭虚御风那种忘我。但是,一天当中最快乐的事儿,大抵都发生在一枝秃笔自言自语这个码字的过程。
秃笔,如果说还有点作用的话,那就算可以用作杠杆去撬动灵魂。吱吱呀呀的较力中产生的火花生腾出来文字,轻描淡写地让自言自语静静地流淌,那枝秃笔也许能沾光于太阳。
我会把这种自言自语,定位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把零打碎敲的时间和空间,幻化成文字去对付那些无聊和寂寞。在这其中如果还能顺便把属于自己的时间,点缀得绚丽多姿一点儿,把空旷干瘪的空间,充盈得饱满圆润起来,那就再好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