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打坐(六十四)乐得之
太上曰: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本章老子向我们揭示了两个现象,一个是“飘风骤雨不终日”一个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老子观察自然,暴风骤雨虽时时有却不会一下一整天,经常都只是一小会儿就停。自然界当中这样激烈的骤雨狂风属于异样天气,人类是经不住长久暴雨洗礼的。这种极端而异常的情况难以长久,反而那些平平无奇的普通天气才是常态。天地造就这一切,而天地本身也有寿命可言,更何况是每个人短暂的一生呢?我们生命之骤急何尝不像飘风?何尝不是骤雨?一阵急促的刮起,一次匆忙的落下。人与人的际遇,缘起缘灭,我们在生活的起起伏伏当中穿梭行路。不能长久,缘生缘灭是为一。
在这缘起之中,又有一个因果可循。这就是从事于何者便同于何者,屡试不爽。
所以读到这里,我们最起码能确认一点,那就是道家遵循自然之道,非积极,非消极,一切生命的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与走向,都有其必然和客观,是谁造成这一切?非外力非他人,全都是自我的一种折射。因此实在怨不得天尤不得人,如同文章所言,与道同行者,道自然与你一起,与德同行者,德便在谁身上,而失道者,必与失相逢。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发生的,种何因结甚果,张冠李戴不存在的。所以,不管遭遇如何,都可以自我反省和觉察,从事态呈现的果中去推拿它的因,这也是修行的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倒也不必认为道与德就是好,失便是坏,好与坏的产生只因为我们眼光狭小,对事物看不深入导致,实则从道的广阔智慧去看,一切都是染杂的,都是不确切的,得到与失去常常就是主观的取舍,只在我们看重什么罢了。所以,老子很豁达地说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不管是道、德还是失,都是乐得之,天地就是遵循这样简单而又公平的法则,从而形成巨大的因果网。每个人在网格上发散着,交织着各式的缘,却完全又按着因果而行,没有对谁的敌意,没有对谁的崇敬,完全就是我们自身行为的一种反射。这样看起来并不复杂的规律,是不是人人都能相信并依次做人做事呢?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没有啊,人们常常只会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背后发展的规律和法则,因此何事都敢做,何人都敢交,把我们的心当作垃圾桶,拼命去塞去倒入一些恶臭之物以换取身心短暂的快感式满足。真正的主人和良知就在这种满足之中消磨殆尽,藏于深海。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希言”的,它只会示现而不言语,只用眼睛去看难以发觉它在表达什么,只有静心观心,用心之眼去透视者才能发觉它的语言。
乐得之,乐得之,老天无是非之心,却是最公平公正的。一个“乐”,就是智慧。只有大智者,才能拥有闲适之乐,只有大智者,才能不拘于是非之明,只有大智者,才能跳出规则而真正福被天下。
愿我们无论何种境遇亦都能乐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