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是小学生《劳动课与养活教育》之9

2022-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井蛙看世界

        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劳动课与养活教育》。

      七、对母爱要保持警惕甚至适当批判
        全世界都在歌颂母爱,理由也千篇一律——母爱是最无私的。再加上各类文艺作品不断地强化这一印象,社会上几乎听不见怀疑的声音,更容不得有任何非议。 母爱真的那么伟大吗,真的纯洁得毫无瑕疵吗? 事实上,母爱是营养品,也是危险品。适度的母爱,给下一代带来的是温暖;过度的母爱,则会毁掉孩子的前程。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母爱不是人类的专利,而是动物的本能,是所有动物繁衍时的一种自觉。没有这种自觉,物种不可能延续。人类也是动物的一员,加上人类有语言,还有艺术气质,就给本能的母爱平添了许多附加的情感。
        母爱是本能与自私的复合行为,不应无休止地颂扬。如果母爱真是世上最无私的爱,那为什么母亲不去爱别人的孩子?广义上讲,无论谁的孩子都是下一代,但大多数母亲只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她把孩子视为自己私有的。 所以,母爱至多是对自己的孩子的无私的爱,这个定义域不能少。
        动物的母爱,因为没有语言工具和文艺手段,通常能按部就班,照着自然规律推进,到了孩子该独立的时候,母爱就戛然而止,往后母子相遇,形同路人。这是正常的自然规律,也是物种优化的内在动力。
        人类却任凭母爱泛滥,连孩子们的身份都变得复杂起来:既是母亲的孩子,又是母亲的面子;既是自己家的成员,又是与别人家比赛的运动员;既是母亲未实现的梦想的映照,又是实现这一愿望的主体……一切都为了“比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而奋斗,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狂奔。
        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母爱往往就开始了不断异化的过程。这个异化,就是让孩子成为家庭的“面子”的过程,就是致力于实现“我生的孩子就是比你生的强”的过程,在中国,就自然地演变成“为孩子读书保障一切”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地被塞进母亲的“私货”,母亲和孩子之间,成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局面——总之,一切都用“母爱是无私的”来解释就好了! 这种解释,表面上天衣无缝,本质上荒唐至极。 有太多的孩子,被母爱推到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用洗衣做饭,不用在意别人,不用照顾家人,反正有“无私的母爱”承揽一切!
        我们应该对母爱进行必要的批判,防止母亲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让孩子该断奶的时候断奶,该行走的时候行走,该跌倒的时候跌倒,该痛苦的时候痛苦,该高歌的时候高歌,该哀号的时候哀号,该饱食的时候饱食,该挨饿的时候挨饿,该干活的时候干活,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尽快融入社会,尽快成为独立的人。
        教育孩子将来做一个平凡的人,说平民的话,做平民的事,过平民的生活,由此带给孩子的尊严和解脱,是实实在在的关怀,是真正的母爱。 如何科学地规范母爱?最好的办法还是养活教育。

        母爱是伟大的,不过确有不少妈妈把母爱泛滥成灾。

        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卷入内卷之中。

        把握母爱的分寸确是难事,但为了孩子的成长,妈妈们还是要高度重视才好。

        社会舆论等周边因素对教育焦虑的诱发也是当前教育现状决定因素之一,需要父母通过不断完善自我能力来改善提高。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不是参与竞争的工具。

        就如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时只会想如何完成比赛而不是如何赢得比赛一样,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学到而不是为了比别人学的好。

        我会持续分享教育相关书籍与读书感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有希望致力于教育发展的朋友们能够多多指导,参与讨论。

        主导教育的观念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母爱如果偏航,教育就可能南辕北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