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的真假仁义
齐桓公死后,群公子大闹朝堂,昔日齐桓公曾经将公子昭托于宋襄王,将公子昭立为太子,宋襄王想着齐桓公已去,就想着趁机号召与各诸侯会盟,代齐桓公为盟主,就扬言说,我是仁义之士,如果不说不救公子昭的话,就是不仁,不顾桓公的嘱托,就是不义。于是宋襄公集结周边一些小国伐齐,让公子昭做上了齐国国君,此宋襄公第一仁义。
宋襄公自从帮助公子昭当上王之后,自以为有功,就越想着聚集诸侯,然后自己当盟主,此时楚国也已经很强大,宋襄公没什么威望,凭着伐齐立王就想着当盟主,楚成王自然是不服气的,宋襄公与各诸侯约“衣裳之会”,都不准携带兵器,公子目夷跟宋襄公说,楚国肯定不会真心拥戴你,要带着兵车一起去不行,可是宋襄王说,我不能这么做,要是这么做了怎么以诚信立于诸侯之间呢,而楚国却趁机将宋襄王抓了起来,此宋襄公第二信义。
宋襄公被楚国抓之后,幸亏公子目夷设计才使楚国放了宋襄王,宋襄公盟主没做成,反而被楚国抓走羞辱一翻,必定咽不下这口气,郑国此时与楚国走的很近,又记恨郑国提议让楚成王为盟主的事,就决定用兵来伐郑国,郑国立马向楚国求救,因楚国兵强马壮,宋国的大臣都劝说不要跟楚国打了,可此时的宋襄公又怎能听得进去,因为上次盟会欺骗了宋襄公,宋襄公以楚国不义为由,于是在大旗上写着“仁义之师”,准备与楚国大战一场,正所谓“战而言仁义,不知仁义所在”。
楚国派大将成得臣过泓水攻打宋国,宋国大将公孙固看到楚军渡水渡到一半时,跟宋襄公说,我们现在趁着他们就渡了一半去打,肯定会赢,宋襄公说,你没看到我们的“仁义”大旗吗,现在去攻打又怎么算得上仁义呢?过了一会,楚军都已经渡过来,正在整理队形,公孙固又对宋襄公说,此时布阵都没有成行,现在攻打,一定会赢,宋襄公恼怒地对公孙固说,你贪一时的利害,而不顾万世仁义?此时楚军黑压压一片,打败宋军,“仁义”之气旗被楚军夺走,襄公身中数剑,射断膝筋,不能起立,此宋襄公第三仁义。
宋襄公的三次仁义看似仁义,实则为假仁义也。周礼以来,立嫡不立长,无嫡立长,齐国公子无亏为长,固立为齐王,而宋襄公偏偏要以仁义知名立公子昭,此一假仁义。宋襄公自负自己有德服于诸侯,于是约“衣裳之会”,不带兵器,反被劫,此仁义为成全楚国之仁义,而非成全自己霸主之仁义也,此二假仁义。泓水之战不听公孙固之言,以“仁义”行军,将自己以及众将士性命置之不顾,此三假仁义。
仁义固然好,然假借仁义之名行苟且之事,那难免会落得宋襄公之名。
要行仁义,不必以什么缘由,出自内心的仁义,既无所求,亦无所图,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