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

【书评】那时的读书,只是为了读书

2017-08-07  本文已影响47人  黄一晃
【书评】那时的读书,只是为了读书

《上学记》这本书是由学者何兆武口述,清华毕业的研究生文靖整理的。

有人说这本书浓缩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是大开眼界,合不拢嘴,原来那个年头除了硝烟战火,流 离失所,还有这样的一片世外桃源,里面已然芳草生长,落英缤纷,安宁而美好。

口述者何兆武,1921年生于湖南岳阳,还有5年就100岁了,他18岁考入当时的西南联大,四年间先后读于土木系,历史系,哲学系,外文系,横跨四个系,文理通吃,你说酷不酷,你说拽不拽?这要是在今天,不是“国民学霸”就是“天才少年”啊,最不济也是男神级别的人物吧。

可是他生在那个时代,在当时最好的西南联大,他的校友杨振宁是嘲笑爱因斯坦老糊涂的物理界新星,邓稼先是两弹一星的元勋,汪曾祺在文学界显山露水,随便从学校门口抓一个后来的各路精英之一啊。当然啦何兆武也很厉害,只能说强中更有强中手。个人觉得这本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今日的大学校园——读书是目的不是为了简历熠熠发光的手段。那样的四年,那样的学习生涯,那才是人一生中真正的黄金时代啊。

从这本书里,我真的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让我欣喜,让我羡慕,也让我努力靠近,不在当今功利的校园生活里迷失自我。

一、自由的学风

书里写到那时的课堂——没有标准的教科书,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可以尽情按自己的观点讲课,有很大的自由度。想想就很欢脱啊,朋友们,毕竟我们上课不仅仅是为了听老师给我们把课本从绪论念到最后一章啊,书上的东西我们识字就能看对不对,现在每堂课都有人念了,我们连看一眼的欲望都没有了。

那个年代,风起云涌,老师们自己也是经历丰富,眼界不浅,他们给学生传递自己的思想,信仰,思维方式,我想这些东西是后来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挺过那些艰难岁月的支柱吧。

现在我们的课堂,课本是统一的,试卷是有唯一答案的,老师大部分是照本宣科的,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是鲜见的,虽然有很多更先进教学设备,更高端的教学规格,更舒服的教育环境,但是我个人更羡慕当时“自由而散漫”的课堂,好想好想和何先生交换一天学习生活啊。

二、单纯的学习目的

“读书的目的只是读书本身”何兆武在书里是这么说的。

觉得很感动的一句话,很久没有听到这么纯粹的话了。一谈到读书,我们几乎条件反射般地考虑到就业,能否为简历添砖加瓦和就业前景才是我们选择读什么书的首要条件,至于读书本身,从来只是手段,是通往锦衣华服的彼岸的桥梁,是攀登一览众山小的顶峰的云梯,从来都不是不是目的不是吗?

或许读完这本书,我们也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读书呢?除了大家都祝福的前程似锦荣华富贵,总会有别的吧,哪怕就一点点,那这一点点有没有负责起你人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快乐呢?如果有的话,那分一点时间给那些书,可以吗?

三、洒脱的人生观

那时候的学习环境真的很艰苦,长身体的年纪吃着免费而难吃的饭菜,住在一个随时有炸弹抛下来的校园,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似乎所有时间都交给了学习,说起来应该是单调,干涩,苦闷,可是这群潇洒的同学们,几乎很少为此烦恼,平时聚在一起聊聊理想,辩论一下学术观点,去茶馆听听别人吹牛好一点的时候看看学校公映的电影,总之那时候的他们,永远是最好的样子。

“我从来不想做学者或者专家,能旁观世界和人生就够了”,何兆武说。没有能力吃豪华午餐的人说喜欢粗茶淡饭可能会被嘲笑,但是珍馐美味当前还是选择白开水的人,我们就会真的信服他是爱喝白开水,并且敬佩他淡泊名利,过得洒脱。

而西南联大当时有好大一批“放纵不羁爱自由”的学生老师,像汪曾祺,留着长发,叼着烟,做些助教的工作,完全没有困于贫穷生活,杨振宁也是,一边念书,一边在中学教书,完全没有疲惫的样子,反而在茶馆骂爱因斯坦“老糊涂”了,还有临危不乱淡定自如风度翩翩的校长。

四、认识一群优秀的校友

不知道你们对八卦是否感兴趣,我看到有八卦可是两眼放光,心中瞬间燃起熊熊火苗的。

这本书中提到的多为校友老师均是文化界科学界的泰斗,里面涉及到许多我们平时没听说过的野史,于是乎,很多书中一本正经的大师的严肃形象瞬间土崩瓦解。

我猜大部分被提到有负面的小道消息的大师已经故去了吧,不然从病榻上爬起来也要阻止这些文字的公开,拼死也要捍卫自己高大的形象啊。

比如,胡适虽家有悍妻,但是外面也有不少金屋。比如,一身响当当的头衔的清华教授吴晗在听到警报后落荒而逃,文人风范尽失。再比如,杨振宁教的学生是他后来的妻子,吴晗挤兑沈从文等等。

当然啦,这么高级的八卦也可以成为名人轶事,多掌握一些,可以娱乐大众啊,对不对?

其实是开玩笑的说法。但真的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而身处优秀的人群里,才会更有动力将自己磨练得更好。

虽然我没有真正在那个时代生活过,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我就在那个学风非常好的学校,就在那个学术氛围浓厚的课堂,就在那个知名校友出没的茶馆,就那样诚挚的为读书而读书。

这种体验给我莫大的感动,让我对读书的意义产生思考,对自由的学风产生向往,对学术产生敬畏,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