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最动人的爱情是柳梦梅的模样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他毫不讳言自己对它的喜爱,作者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尽管在临川四梦中,后两部的思想深度显然要更胜一筹,但依然不抵《牡丹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情感动人。
题词中,汤显祖写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这是整部剧的主旋律,也是在题词中,作者就提出了“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的说法,以来抵挡可能出现的程朱理学家的非难。
梦中初见理学发展到《牡丹亭》问世的晚明,其实已经有所动摇。这个时候理学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学派,陆王心学提出“寡欲”,实际是“标举了人性意识,弘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符合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侧面肯定了“人欲”,两个学派的论争为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提供了温室,因此《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思想解放的情形下投身创作的实际产物。
杜丽娘
剧中最大的亮点是杜丽娘因情一梦成死,因情死而复生的梦幻情节中对情的强调,对理的无视。“‘人生而有请’、 ‘世总为情’这是汤显祖重表现的情感学说的立论前提,……其合理性是无需刻意推证的,故语意决绝” ,在这些冲突中各种人物的出场又构成了许多小冲突。这些情与理的冲突一部分在作者的巧妙设计中得到了出路,另一部分则直剌剌的摆在原地。在被释放的冲突中,作者借助情深之至这把匕首,一层层斩去了荆棘,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进一步成为“情之至”的必然结果。
杜丽娘一梦身亡不要说理学不能允许,就算是常理推断也不能理解,后花园的一场春梦,让年少的杜丽娘第一次感受到春色如许,感受到来自陌生男子如火如荼的爱恋,尽管这一切恍惚的连梦醒之后的寻找都渺远无际,但她还是为此一日比一日的消瘦下去了,终于病骨支离,香魂杳杳。
杜丽娘死后,作者在冥判一出中借助胡判官之口,对其一梦身亡的既定事实百般诘问,最开始看见杜丽娘的时候,就疑问“这颜色不似在泉台。”给以后的还魂埋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伏笔,试想在“缺了殿下,地狱空虚三年”,也就是杜丽娘已经死了三年的情况下,其颜色还不似在泉台,定然有蹊跷。
果然,胡判官在听闻杜丽娘一梦而亡之后,马上露出了石头上不会开花的质疑神情出来,“一溜溜女婴孩,梦里儿宁能耐,谁曾挂圆梦招牌,谁和你拆字道白,那秀才何在?梦魂中曾见谁来?”胡判官想要知道的答案也是我们想要知道的,是那些理学家想知道的。这以后,经过花神的解释和翻检断肠簿、婚姻簿,以姻缘前世注定为出路对这一疑问做了解答,“他阳禄还长在,阴司数未该”,杜丽娘的游魂终于可以专意去等那梅边柳边的人。
杜丽娘在阴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来,人力也不是那么虚无缥缈的,至少杜丽娘一梦而亡这件事看起来并不记载在生死簿上,也不属于前世注定,要么是人可胜天的例证,要么就是一次神仙工作不善的意外事故。
当然,前世注定说法是千百年来才子佳人小说姻缘际会的固定套路,只是在心理上给予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是在为杜丽娘还魂争取生的伏笔,因情而亡,却并不是因情感动了判官而被准许还魂,这算是情对于理的妥协吗?
为了强调情的作用,在丽娘还魂之前,作者还以丽娘之口,向大家多次重申了自己一梦而死的真实缘故,强化了情死这个事实,尤其是在梅花观遇见了柳梦梅之后,她的因情而亡似乎成了她最骄傲的事情,她告诉柳生,告诉石道姑,多次重申了自己死亡完全是一个梦的缘故,是一往情深,是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的对象至此还不甚明了,她被这样的自己也感动了,如此义无反顾,也只有她能做得到。
柳梦梅
柳生,是在杜丽娘之外第二个情理抗争比较激烈的人,在此之前,柳梦梅都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书生,他翻山越岭抵达梅花观也不过是“干谒黉门”,希望“衣锦还乡”,并不是去奔一个前生已定的约会,他尚不知道有一个花容月貌的少女为他死去了,就是在道观,他看到有一个“翠翘金凤,红裙绿袄,环佩玎珰”的少女时,还以为是真仙下降了呢。
书生们都是这样的自命不凡,给个天仙都会安安心心的享受,书生们也是这样的可爱,“天仙”叮嘱“未至鸡鸣,放奴回去。秀才休送,以避晓风。”他也唯唯诺诺答应了,至此他都是普通书生坠入情网的样子。
柳梦梅他情深意重的形象体现在知道了杜丽娘并不是他想象中的天仙,而始终是一个鬼魂的时候,丝毫没有惊惧,想象一下《雷峰塔》中许仙知道白娘子是妖的时候,全然不顾夫妻情分,跑去找法海,抖抖索索请他收了她,就知道柳梦梅是多么可贵。
杜丽娘请求他为自己掘开棺木,他只是微微怀疑了事情的可行性,却丝毫没有怀疑眼前这个鬼人儿说的话是不是可信,连国家律法都抛置脑后:“大明律:开棺见尸,不分首从皆斩。”这是一个可以为了爱和情连自己生死都不顾的男人,杜丽娘的深情果然没有所托非人。
由死入生易,由死入生难,如果说正是因为杜丽娘对柳梦梅的情使他死亡,那么也正是柳梦梅对杜丽娘的爱使她生还,他们一起,是“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这大概就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超越生死了吧。柳梦梅颠覆了以前文学作品中书生们群体猥琐的形象。
唯有情,情之至,成了生死冲突的唯一出路。让我们相爱,否则死,死尚且都不能阻止他们穿越万水千山走到一起,人世又怎么能让他们分开呢。在这个层面上,情与理的冲突情终于胜利了,配合作者巧妙的情节安排,一切都罩上了暖色调的光芒。
如果故事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我们可以相信“汤显祖是在生命本体意义上去表现人的情欲的,这使他的情欲表现具有哲学的意味”,但汤显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写下去了。
还魂之后
还魂之后,情与理的冲突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却更加激烈了,柳梦梅可以因为爱情相信这个故事,石道姑可以因为亲眼所见亲身参与相信它,那其他人呢?比如说杜夫人,杜太守?很快让他们解释这个故事的机会就来了。他们为了不让陈最良追查到小姐不见了,连夜出走,送秀才去考试。
婚走一出里,杜小姐哭哭啼啼的讲起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给秀才解释“前夕鬼也,今夕人也”,这可不就奇奇怪怪了,前夕的前夕,小姐是人的时候,可没有用人的道德来约束自己,去花园做春梦也就罢了,自己画了春容也不随己下葬,还因为思念一个莫须有的男人,一命呜呼了。
更为荒唐的事情是,杜丽娘自称“伴情哥则是游魂,女儿身依旧含胎”,翻译过来是,和柳梦梅啪啪啪的是我的幽魂,我的肉体依然完好无损。纳尼?
与母亲相认再来看杜丽娘与母亲的相遇相认,过程虽有波折但还是基本上顺利的,杜丽娘是这样跟她母亲解释自己的一梦而亡,“爹娘面,阴司里怜念把魂还。”那么她是怎么解释自己从墓穴里出来呢,“则感的是东岳大恩眷,托梦一个书生把墓踹穿。”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与己与情全无关联,只要有一个冠冕的理由,爱女心切的杜夫人就不顾一切的相认了,实在不能想象丽娘说了实情会怎么样。
杜太守
如果说以上这些不大不小的冲突都像一股潜流暗暗涌动的话,那杜太守和柳梦梅的相遇就是这些冲突的集中爆发。
杜太守在柳梦梅包袱中搜出杜丽娘的春容,因此认定柳梦梅是一个开棺劫财必将问斩的死囚,柳梦梅是一个率真的书生,他为自己辩解“我为她礼春容,叫的凶,我为他展幽期、耽怕恐,我为他点神香,开墓封,我为他唾灵丹、活心孔,我为他偎熨的体酥融,我为他洗发的神清莹,我为他度情肠、款款通,我为他启玉肱、轻轻送,我为他软温香、把阳气攻,我为他抢性命、把阴程送”。说完这段话,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居功甚伟受到他想象中的礼遇,却被吊了起来,用桃条鞭打。
劝农,退兵,失女,失妻,杜太守一直是一个忠心耿耿,文武皆佳,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优秀臣子形象。但这里柳梦梅不过说了实话,他连对证都不要就想屈打成招,坚持认为自己的女儿和柳生皆是精怪,“为大臣的,必须奏闻灭除”。
柳生与杜宝杜宝恪守着自己的原则,以一个父亲对女儿割不断血脉的爱,终于在丽娘似乎伤心欲倒的时候大呼“俺的丽娘儿”,算作相认了,但也始终没有认可柳梦梅这个女婿,他以他少有的沉默与规劝的旁人与哭泣的女儿对峙,圣旨的到来给这场对峙一个官方的结尾,“状元柳梦梅,除授翰林院学士。妻杜丽娘,封阳和县君”。
可以想见,如果那个时候有肖像描写的画,在大家的喜气洋洋之外,杜太守是怎么复杂的表情,从今以后,他就要与三个他以为已经死去的人共同生活了,还冒出来一个柳梦梅。他劝退了贼兵,自己内心的贼兵却如潮水一样袭来,他束手无策,只能沉默以对。
总结
情的代表不是杜丽娘,而是柳梦梅,丽娘以忧思而亡开启了整个故事,“她的爱情清楚的展现出传统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文化内涵”,而阳间的奋争,从开棺,赴试,与丈人争斗,都是柳梦梅在奔走,况且在到底如何回生这件事情上,杜丽娘给其母亲和柳梦梅给杜太守的答案是不同的,谁更愿意面对这个真相就可见一般了。
柳梦梅这个看起来孱弱的书生身体里有一种耿介,在岭南,他受到的来自朝廷的意识形态和理学影响并不深刻,这是从小就学习三从四德被禁步花园的杜丽娘所没有的,杜丽娘死而复生后并没有看穿生死荣华,而是迫切的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没有人发现,直到最后杜太守始终还是没有认柳梦梅这个女婿,柳梦梅也没有向丈人再拜。
柳梦梅没有低头的时候,就是“情”没有输。
杜太守沉默的时候,就是“理”没有输。
杜丽娘在回生后不自觉的落入了俗套。《牡丹亭》最出彩的地方不是写“情理冲突,体现了反封建的倾向”,而是展示了在这种亘古的冲突里人不自觉的常态,我们都是这样的,为情奔走,为理所缚,没有出路,只有暂时的平衡点。这样的平衡点是要我们生着才能去寻找的东西,所以,在《牡丹亭》里,最动人的爱情不是杜丽娘的“让我们相爱,否则死”,而是不起眼的柳梦梅的“让我们相爱,而且生”。
本文文字原创
图片来源网络 为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扫扫看咯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