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述者,服务者
会有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了让自己处于一个被关注的角度,以处于优越感的自己.
满足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关注.
其实这是个错误的理论,我们或多或少的关注着这个时代,当下其实不适合做一个
自我的倾诉者,更多的是怎么做好一个服务者.
服务相对于他人,我们更怎么去做,才能更能读懂对方.用两个更,其实想突出我们应该给环境作出一个怎么的改变,才能更了解环境的真相.
逻辑虽然有点乱,一者因为,我自己的对真相还有些距离,二者,想让自己找到这乱中的自己.
一方面从时常经济分析,倾诉和服务者的区别:
倾诉者关心自己的生意怎么不好,家里孩子还在吃奶,八十岁的老母亲还躺在床上,云云..
作为她的顾客,我们会因为这些购买她的商品,一方面或许帮助,另一面,她的商品确实有需求.
但我们或许被一种无形的能量绑架了,绑架在这购买过程中了.
第二个,我们看好了一套商品,但因为商家说话,死活不降价,导致我们以一个不开心的心情购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商品,不于余力的给自己解释,我确实很喜欢这商品,而且这商品在市场内独一无二.
事实上,这关乎一种气场的缘故,坏运气会碰上坏运气,虽然不太科学,但满符合我们内心心里学的.坏心情的传递,影响到我们自身的情绪,虽然可以调节,毕竟还存在过.
最后我们不再愿意去那个商场购物了,因为怕遇上那个老板,怕遇上自己的商品正好在她家有卖的,怎么办?
或许很平常的例子,但反映了我们内心的需求.
再如,我们知道楼下的快餐车里的东西不干净,但到了中午,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午餐牺牲自己的理想.当然是午餐了,不然为了身体的话,我们会选择一个干净的快餐店.当然快餐店的后厨怎么样,谁知道呢?
网购也有,最近买了好几件商品,里面最大的一件,有瑕疵,舍弃吧,可惜,退回去,物流怕碰坏,卖家拒收.
我们被生活绑架,当然网购的商品我在维权中,这不妨碍我继续网购,也不妨碍卖家继续发给下一个受害者.
写了这么多好像跟主题没关系,不当然有关系.作为商品制造者还是传播者,亦或者情绪的制造者还是传播者,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下游负责,因为"圆桌效应",这情绪最终会传给自己的.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写世界大同,不过是我们之间彼此多了关注和服务后,少去了自我的世界.
那世界有意思吗?谁知道呢?反正我也没去过.
佛说,成住坏空.刚开始不太明白,随着阅历和挫折,渐渐懂得世界运行规律,看似懂了,其实还是身在迷雾中.
我们不过是甚至盗梦空间中,随着梦的发展,我们依然不知身在梦境的第几层.
送个即将懂得宽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