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春秋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木心《从前慢》
《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用绳索打个结,并搭配一种叫做骨锉的工具来挑开,这是锁和钥匙的雏形。一开始的锁是竹子和木头做的,汉朝时才开始出现金属锁,到了鼎盛时的明清时期,则以铜质和铁质为主了。
一把锁,不只是为了守护财物,还承载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希冀。挂把鱼锁,是看家护院;戴把长命锁,是平安长寿。这是中国人对器物的长久依赖:寄情于物,物皆有灵。
以前的锁,并不似现在这般,千家一面。匠人通常会雕刻各种各样的纹饰,如嫦娥奔月、仕女图、十二生肖、龙凤呈祥、状元及第、麒麟送子等。样子也是千变万化。无匙锁,没有钥匙,单靠手指的默契配合和手上的力度才能打开;鸳鸯锁,两人同时用两把钥匙才能打开;三巴掌锁,则需要对锁连拍三下才能打开,还有要对上诗句的藏诗锁,简直可以和九连环、七巧板一般当成益智玩具了。
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决定了锁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王侯将相士农工商,唯有士大夫能用“士”、“吉”字孔锁,王侯将相又另有区别,普通百姓只能用“一”字孔锁,而而“喜”、“寿”则是在喜庆寿诞上用。
古代的老百姓都信丰天道,习惯将美好的愿望物化,锁就是这些愿望的载体之一。
长命锁,刚出生的孩子都要佩戴,以祈求平安康建,现在能看到的多食银质的,其实以前的长命锁是需要根据孩子出生的时辰看五行的,缺啥补啥,缺土便要准备木锁。
葫芦锁,因为与“福禄锁”谐音,在明清时期备受推崇,是当时走亲访友的流行礼品,它色彩鲜艳透亮,上面有“寿”字,下面是两个铜钱图案,寓意健康长寿高于金钱。
还有一种能让文盲崩溃的锁,即藏诗锁。锁是圆柱体,上面镶嵌着几个大小相同的齿轮,每个齿轮都刻着不同的汉字,只有将齿轮上的字组成预设的那首诗句,才能打开此锁。和如今的密码锁多有相似,但却更有情趣。在那个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年代,只有大户人家才会使用,是相当有效的防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