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奋力抗争的人后来都怎样了?都想好好的活着
每个人活着都是一部抗争电影。
讲个苏格兰的故事吧,华莱士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生活的环境被一股战争的气氛笼罩着,他的父亲和哥哥在苏格兰与英军交战中,成为阵亡将士,后来由叔叔抚养长大。
华莱士在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有意栽培他成为有用之才,父亲让好友指导他学习文化和武术。
长大的后华莱士返回自己的家乡,与美丽的少女梅伦成婚,他的希望就是和妻子过上安定和谐的日子,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另一边是苏格兰在英王的统治下,为了巩固英军在苏格兰的权利和地位,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贵族效忠皇室。
华莱士想过上安定和谐的日子落空了,在两国交战中,他的妻子梅伦被英军无理抢去,遭遇杀害。
此时,华莱士痛失爱妻与国家仇恨使他爆发,为了使苏格兰独立,他与村民联手组织军队与英国对抗。
华莱士屡战屡胜,让他的威名日盛,引来众多人民加入参与抗争。
后来,经历苏格兰贵族的欺骗,贵族一心只算计的自己利益,丝毫没有为人民和国家的前途担忧,与英军勾结,设计全套欺骗华莱士,但是他为了和平与自由还是故意「中招」,落到英王手里,被判死刑。
这个故事来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勇敢的心》。
正义者并不是总是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悲剧的收场总是会让人失去抗争的信心;并没做什么坏事的人,却要得到一个悲痛的结果,这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接受的人生结果。
这是我最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并不是要把抗争放到这么宏大的层面才算抗争,身边多人年龄相仿的朋友,同样也在和生活这团淤泥做抗争。
与年轻人迷惘的人生做抗争,大城市的青年与焦虑的生活做抗争,小城市的青年与无趣的日子反抗,有因为孩子固守破碎婚姻的家庭,那些被病魔侵蚀身体的人,那些想要逃离体制化的人……
都在抗争。
身边的各种羁绊使我们活得不自由,迷惘的人不知道人生苦到何时,焦虑的人不知道如何抵抗生活的欲望。
在这个靠假摔来炫富的社会,当前人们追求的东西是殊途同归的,本质无非就是自由,不管是物质自由,还是精神自由,甚至是生命自由。
当你拥有足够多的自由时,你才满足到寻得身份的认同感,你做的抗争亦是另一种博弈和争取。
其中我一位好朋友,他的父亲正被病痛缠身,人人忌讳谈论死亡,特别是生病的人和家属,那是对自己人家生命的剥夺。
我们知道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也是正常的事,但发生在你的身边时,我们总是想要逆反这个正常,因为患病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身体不正常的事。
我那位朋友除了工作之外,还要顾及父亲的病情,作为家庭的长子,他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
这次假期之余,探望他的父亲,在与其谈话间,作为父亲,却是无奈的表现出对孩子的愧疚,自己的孩子好不容易刚出社会,赚钱自己花,如今却让自己的子女承担更重的经济压力和精力。
在我们这个二十几岁的年纪,面对亲人生命进入倒计时时,是恐惧的,是慌乱的,是绝望的。倒计时的生命是没有生命质量和生命自由可言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拉长延缓倒计时的进度。
吃下去的每一粒止痛药都是和病人身体的疼痛做抗争,注射一瓶进口药都是都是与期待的希望做抗争,因为相信一丝奇迹会出现。
年少的时候,看余华的《活着》,他说:人活着是为了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的。
那时,我有个疑问,我们在社会上真能独身存在吗?我只是不够理解这话的含义。
每当拿起《活着》或是看到别人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脑海就浮现出福贵的一生,起起伏伏,大悲大恸,曾经的纨绔子弟,到最后的沧桑老人,父母妻儿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一头老牛陪他在夕阳落下的田地里继续走。
余华笔下的《活着》,用最悲惨、最肆虐的死亡,讲述温和乐观的活着。
当你生活经历足够多的分别,足够多的荣辱与共的惨痛暴击过后,我们回头看待那些命运给以你的深坑,就像你在马路上开车碾压过凸起井盖,并没有让你的行车方向失衡,依然还是你在掌控方向。
经历得多,痛苦过后,怒骂生活过后,剩下的只有接受,平静地接受,不遗憾不悲痛地接受,接受才是最有力量的抗争,亦是命运,亦是生活。
每个家庭中的长子,似乎都是父亲的死对头,关系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我那位朋友亦是如此。
因为父亲身体的原因,他们的关系变得温和许多,我想这种温和的方式并不是他想要的,此时的他更希望父亲还是拿起棍子就抽打的人,对他做不好的事就痛斥的人。
这似乎要成为遗憾了,我们总是不知道人生中哪些时候会对家人留有遗憾,对朋友留有遗憾。
年少的时候总是叫嚷着离开家,与家庭束缚做对抗;当你某日踏上远去他乡的路,与离别对抗为成为生活的日常,你稍不留神就有遗憾。
经历了亲人离别,失去了亲人陪伴,让原本毫无忌惮的我放下与家人的抗争,换种方式,不管是家人还是生活中要面对的东西。
这样的事经历多了,我明白了余华为了本身而活的另一层含义,本身包含你爱的家人,而不是独身一人,这里面还有更多超然的智慧,可能我现在不能领会。
在和平年代,每个人面对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场持久的,史诗般的战争,我们总是误以为争取抓住手中才是赢,因为我们不像让自己显得这么平常,殊不知,那些经历过动荡的人是多么渴望得到平常。
无争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抗争。
福贵有一段话让给我印象深刻:做人还是要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听到这话,就像打了一针镇定剂,感觉福贵像是在安慰自己,又像是对自己的夸张,他用他的方式在面对无数恐惧与绝望的时刻仍然活下来。
我还活着,他用时间的尺度来丈量了活着的沉重。
活着是大于一切,那活着本身的意义呢?
讲述太多悲观层面的东西,那与无聊生活对抗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本身了。
记得刚入社会的时候,像我这样性格内向的人,不管是在社交场合还是职场上,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因为公司出去参加的活动,有时候还是硬着头皮去递交各种名片,认识一些加了微信就躺在朋友圈的人,说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这样的情况都是经历过的。
对我来说,这太无聊了,但同时又羡慕那些人缘好,能言善语的人。
我并不反感社交,刚入行,你需要与别人交流理解行业,社交也会帮助你扩展人脉,找到有价值的人和兴趣相投的人,让别人知道你的能力和价值,从而获得一些机遇,不管是在生活还是职场上。
然而,实际情况是,你对社交带来的美好过于理想,这并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很多人都是误以为认识谁,自己就等同于谁的价值的幻觉中。
在社交场合,酒杯交错,浓妆艳抹,在灯火阑珊处散去之后,成功社交的人都是那个有实际价值贡献的人,而不是你认识了谁你就成功,而是别人知道你谁。
身边多人,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或是活着的意义,浪费不少时间在无效社交上。
曾经,我为了与无聊的生活抗争,和一些人玩不擅长的游戏,去参与一些让自己不适的聚会,我并没有因此觉得生活变得有意义,反而把自己推向一个恶心自己对立面去。
身边的朋友会发现,那些有陌生人的在场合我会恐惧,常常尬聊或是沉默不语、傻笑。
说实话,在早些时候就认识自己在这方面的短板,企图想要去改变,发现自己因此越来越不舒服。
为了能够让自己在这个世界舒心的活着,那应该就是做自己专业该做的事,一步步积攒,至少会让你比原来更舒心。
这何尝不是与无聊生活抗争的方式呢。
在生活中踩过一些坑,你才知道哪些东西不该盲目去追求,哪些东西你习得之后别人带不走的,慢慢的,生活会回报你甘泉。
前些日子回三亚去好友家吃饭,毕业之后,能坐下来面对面吃饭聊天的时间甚少,要知道,毕业三四年,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最快,有些人止步不前,有些人变得对朋友不纯粹等等。
他跟我有个一致的观念:工作为了把生活过好,而不是这里节约哪里节约,就是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了,那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估计他现在已经在前院种起蔬菜,上班好好工作,下班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
对抗无聊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那些要求自己上进的人,不会总是用游戏或是社交来抵抗的。
前面分享华莱士的故事,并不是那些宏大层面和事情才称之为抗争,抗争亦是另一种改变,是一种渴望。
哪怕最终是悲剧收场,仍要满怀希望。
我努力获得自由,到失去自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年纪轻轻就别彻底改造,《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是一个彻底改造的个例,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出狱后仍然活在恐惧中……
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没有被改造,他对自由强烈的渴望,二十年一个人抗争到底,挖通隧道, 安迪最后成功的越狱了,离开了那个绝境。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
到你来说
你在做哪些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