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到底要立哪些?
经常有家长问我们,我们应该给孩子立什么样的规矩?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也不一样,家长只能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决定。
我们大致分成了以下三类:
第一类:关于生命安全的底线规矩
这类规矩是孩子最先需要接受和理解的,最常见的有交通规则:不可以闯红灯、不要乱穿马路、车子行驶时,不能将头露出窗外等等。
几年前,安徽有两个男孩,在车流涌动的城区主干道上来回奔跑,3分钟内竟来回横穿马路13次。
最终,一辆轿车避让不及,撞倒了其中一名男孩。
避免这类意外没有任何捷径,唯有父母把安全问题当成底线教育,严格执行。
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防拐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防火灾、防触电.......此类规则真的和孩子怎么重复强调都不过分。
第二类:那些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规矩
一位幼儿园老师曾经说起这样一个故事:
班上有个小朋友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挤”,因为她总是给小朋友起外号,喊他们“笨蛋”、“猪头”,还喜欢抢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渐渐地,大家都不爱和她玩了。
孩子在社交上遇到这类难题,不完全是因为性格问题,而是他们真的不懂社交上的规矩,不懂什么样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不懂什么样的行为是受欢迎的。
让孩子更好地与世界相处,永远是教育中的重点。
比如前文所说的“不影响别人”:
外出就餐不能大吼大叫;
没有经过别人允许,不擅自拿别人东西;
乘坐公交车别用脚踹前排座位;
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一定要当场道歉;
还有一些基本的礼貌、礼仪:
别人帮助了你,记得说声“谢谢”;
不要对别人的外表品头论足;
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别人款待你吃东西,可以说“我吃饱了”,不能说“很难吃”。
这些人与人相处的规矩上,父母的引导以身作则为主,如果尽早教给孩子,他会受用一生。
第三类: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规矩
最常见的就是生活习惯,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睡早起不熬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电视再好看也要遵守约定的时间;每天有阅读习惯等等。
其次就是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比如守时、乐于助人、承诺的事要兑现等等。
有的家庭甚至还有一些家风、家训,《朱子家训》开篇提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这些家规往往能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孩子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