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夜
第一幕 阿德勒是谁?
青年:先生,我想知道您说的“另一种哲学”,是怎么回事?
哲人:它是由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于20世纪初创立的全新心理学。我们现在一般根据创立者的名字而称其为“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第二幕 改变,从找原因开始,对吗?
青年:我的朋友中有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男子,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作为朋友我可以担保他是一位非常认真并且对社会有用的男人。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间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这应该是一种神经症,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哲人:你认为他无法走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青年:也许是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和或者是由于在学校或者职场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灵创伤,抑或是因为太过娇生惯养了吧。
哲人:总之,你说是朋友在“过去”有些心灵创伤或者其它的什么原因导致的不能再到外面去,对吗?
青年:那是当然。
哲人: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是与过去没有关系的。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第三幕 我们的愤怒来自于哪里?
青年:昨天下午我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从我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我新买的衣服上,勃然大怒的我忍不住大发雷霆。平时我从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唯独昨天,是因为我过于愤怒忘了自我了吧?
哲人:你是说你无法抑制怒火,完全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吗?
青年:那么先生,您打算如何解释我当时的愤怒呢?
哲人:这很简单,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的目的,作为相应的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哲人: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青年:您是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哲人: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第四幕 你的不幸和不改变,皆是自己选择的
青年:先生您前面说不要关注被给予的,可是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有人拥有富裕善良的父母,也有人贫穷而恶毒的父母。
哲人: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哲人:比如现在你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会觉得活得很痛苦,甚至想要变成别人。但是,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哲人: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青年:重新选择?
哲人: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青年:不不不,不是这样的。
哲人:人们时常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去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却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哲人: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