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杰姆仰视别人之前,他首先仰视的是我”。
这两天看了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阅读这本书时,总是难以避免地思考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事业有成却强势冷漠远离家庭的都市精英良多和软弱没有主见的全职主妇绿养育出的庆多,胆小又畏缩,七岁的小男孩敏感又时刻想着讨好自己的爸妈。
相反地,看起来粗枝大叶却用心陪伴孩子的雄大和强势张扬却体贴尊重孩子的尤加利养育出的琉晴,却是自信、大胆又乐观的男孩。
因为突然被通知孩子出生之后被抱错了,两个毫无关联的家庭因而发生了许多的牵扯与故事,令人反思原生家庭与教育对一个人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电视剧《都挺好》热播后,被越来越多的人讨论。
孩子最先透过父母去了解世界,就像《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阿蒂克斯说的:“在杰姆仰视别人之前,他首先仰视的是我”。父母的一言一行,总会在一点一滴中渗透在孩子的身上。
《如父如子》中的良多,从小就讨厌自己的父亲,因为他强势又自大,任何过错都要推到别人身上,可是等到良多人到中年之后,他发现自己变得跟讨厌的父亲一模一样。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因此通过孩子,也能折射出父母的相处和性格。一个小孩做得好与不好,我们都会直接推断父母的教育是怎样,“熊孩子”一词就很容易让人把原因归到父母身上:真是没有家教!
有一次跟朋友去看电影,遇到一个小女孩跟妈妈也跟我们同一场,小女孩就坐在朋友后面。
电影忘了叫什么名字,现在记忆里只剩下那个小女孩夸张地哈哈大笑,两只脚抬起来,用脚底用力地踢着椅背。我回过头提醒了一次,想着旁边是她妈妈,应该会让女儿注意一下。结果女孩的妈妈视若无睹,第二次她仍然是用力地踢椅背。
后来朋友换了座位,可是被冒犯的不爽,却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然而与其说小孩胡闹,不如说是父母没有教育好。妈妈就在身边还不提醒孩子注意,下次难免会遇到“你不会教,我来替你教”的社会人。
电影院、火车高铁上、过年时的家里,是让人吐槽“熊孩子”的高发地。遇到爸妈严厉管教约束的时候,我们或许不会太生气。可是总有些父母不仅习以为常地不管不顾,甚至还会纵容且帮着孩子“熊”到底,此时也只能感慨一句:果然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倘若后天没有约束与要求自己做得更好,那么家教就不只是针对小孩,而是影响人一生的事情。许多成年人的行为也同样令人不爽。
前阵子去看复联四,电影已经开场了,好多人迟到,开着手机手电筒找座位。
我对这种行为是很无语的。电影院的台阶上面,每一排的数字是发着光的,再用手机屏幕光看一下空出座位的号码,不就能数着凳子找到自己的座位吗?非得开着齐亮无比的手电筒从入口一直走到自己座位坐下,期间手机还高高地举着,影响了一大片的人。
胡搅蛮缠的熊孩子,长大后变成了自私自我的成年人,老了就是蛮不讲理的老人,再教育出胡搅蛮缠的儿子、孙子,因此也不难想象有种延续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在阅读《如父如子》时,其中有一个读者的书评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尽管现在还没有孩子,但是却会担心以后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他自信、善良、勇敢,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决定,先给他足够的陪伴与爱。再者,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
前阵子播《我家那闺女》,没看过这部综艺却在微博热搜上多多少少了解到一些故事。
同样是运动员的傅园慧和郭跃,前者自信又乐观,后者却感觉始终放不开,谨小慎微。
对比就发现,傅园慧是在父母的鼓励和夸奖中长大的,她与爸妈的相处和谐又温馨,互相之间亲密又舒服。而郭跃却说爸爸一次都没有夸过她,她与父亲的相处严肃又不自在。
在轻松温馨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应该是有底气又自信的,抑或是乐观开朗的。
前阵子跟舍友讨论过教育的问题,我们一致都认为最好的教育是爱。
现在我想加个前缀,正确又积极的爱。
原生家庭会有正面影响,也会有负面影响。当然不能以原生家庭的好坏而给某个人定标签,后天的努力和环境影响也会给一个人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
但是还是希望每个人都在爱里长大。倘若没有,就做好自己,把好的影响带给下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