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眷恋 · 少年时

路遥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父亲身高约一米五左右,用一副侏儒般的身躯挑起了全家十几口人的生存重担。
贫穷是陕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的代名词,母亲年纪轻轻就已经连续生育过五个孩子,由于家里孩子多,拖累大,路遥被过继给了伯父。
那是1957年深秋的一个早晨,父亲王玉宽把他叫醒后告诉他,今天要领他去延川的大伯父家玩几天,他痛快的答应了。
母亲专门给他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餐,换了一双新布鞋,那一天的“出清涧”在路遥短暂的四十二年人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平凡的世界》获奖后,路遥曾被邀请在延川县大礼堂给县里的人民做报告,报告中他真挚地谈起他对延川的深厚感情:“我尽管出生在清涧县,实际上是在延川长大的,在延川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延川的感情最深。”
在路遥的意识中,延川就是他心心念念的故乡。之后,在路遥的创作作品中,所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原材料,大部分都取材于这个地方。由此可见路遥对延川这块土地的感激之情。
伯父家并不富裕,却想尽办法供路遥上学,大妈每逢集就进城,常常把红薯、南瓜之类的东西拿到集市上卖,换上几毛钱之后赶去城关小学送到儿子手中。不仅如此,路遥在穿衣、学习用品和文化生活方面更是困窘不堪。
艰难的生活环境让路遥变得敏感而自强,他努力想改变他的处境,尝试过爬下水道的方式观看电影,通过阅读方式获取丰富信息,观看外面的精彩世界,慢慢地,精神上获得充分自信的他夺回了别人关注的目光。
在激烈的小升初竞争中,路遥以全县第二的成绩在村子里引起了轰动,此时的路遥,求学欲望是那样强烈,但大伯看着录取通知书只是沉着脸,不吭声,直到开学报到那天,也没有凑够报名费。
路遥直接找到村大队书记刘俊宽家,哭着求他想办法,仗义的书记跑了很多地方借到几斗黑豆让路遥进城换成钱去交报名费。
当他兴冲冲地跑去学校报名时,被告知早已超过了报到时间,他又哭着去找书记,书记专门赶到了县中学去找校长说明情况,网开一面,被打动的校长破例将路遥收进了学校。
后来,路遥也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再现了这段艰难的求学过程,歌颂了乡里人民的真情大爱。
是他亲爱的父老乡亲们,把自己那救命的粮食分出一升半碗来,纷纷端到路遥家里,叫他在路上饿了吃,是他们分别用枯瘦的手抚摸他,千安顿,万嘱咐,叫他好好“求功名”去。
是这种珍贵的善良与慷慨,让年幼的路遥深切地体会到正是由于乡亲们这种伟大的友爱,使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地延绵到了现在……”
很多年后,好友陈泽顺在《重读路遥》(代后记)中回忆,路遥曾向往着在八九月份即秋天时去周游陕北。
路遥期望着能一个县一个县地走,就到那些最偏远的山沟沟去,和庄稼人一块儿睡一块儿吃…… 这是多么简单真挚的心愿。
城市边缘化的身份早已经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他同那遥远的过去之间正颤动着的一丝联系。路遥努力地保持着自己的精神追求,扎根于故土,寻找着属于人生的诗意。
路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他对农村文化有着潜在的情感认同,多难的生活并没有让路遥颓丧消沉,而是成为他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动力。
成名后的路遥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过去的卑微和辛酸,而是愈加猛烈地把过去的思考喷薄而出,所以才氤氲出了《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卓越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