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没有生命的存在,宇宙就不能被感知和认知。如果这样的话,宇宙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从这个层面上讲,宇宙与生命是互为存在的。
从宇宙诞生,生命出现,然后生命逐步对宇宙有了感知,之后有了认知,这似乎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若问意识何来,它就来自我们的宇宙本身,因为宇宙有创造力,才有了生命,才有了我们的所见、所感、所思。
意识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它从何而来。
意识如何产生的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之一,它的来源不明,难倒科学家与哲学家们。
在浩瀚的时空之中,不可思议地出现了生命,并且还出现了具有思想的宇宙精灵——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形成了某种物质组织结构,一种有智慧的存在就出现了,这的确让人感到有点匪夷所思。
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却没有满意的答案。
按照宗教说法,意识或智慧是神赋予的,但神本身也是一种虚无的概念。
对于意识何来的问题,传统进化论理论采取回避的方式,意识的产生对于进化理论来说是一个盲区。如果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说法,意识与生物进化有关,大脑作为意识的载体,它必定通过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产生,但这样能说得通吗?传统进化论者大多对意识起源持避而不谈、视而不见的态度,因为没有人好意思说,通过随机变异能够产生复杂的大脑,能够产生意识。
那么,意识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很重要的部分,它来自何处,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意识的起源有没有合乎逻辑的解释。
自然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运行,并且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物质属性、物质关系、运行规律,这些都先于意识的存在。所谓意识,就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物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反映。同时,意识所反映的也只是宇宙范围内的存在。
意识是一种生物机能,如果说其他一些生物机能是经过进化而来,如视觉、听觉、嗅觉器官等等,那么,大脑也必定是生物演化的产物。同样是身体组织及功能,我们不能说它们是通过不同的机制形成的。所以,意识的产生应该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认识。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生物的组织结构不断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生物分子体系与环境共同演化的结果。动物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应自然,如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感觉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彩、形状、声音、气味、质地等。不同的组织和器官有不同的遗传表达结构,并且这些结构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不论是视觉、听觉、嗅觉,还是思维组织,它们都与生物分子序列有关、与遗传基因有关,与蛋白质结构有关,不同的组织由不同的分子结构及关系来表达。
我们知道,不同的组织对应不同的环境或生存的需要。像视觉对应光、听觉对应声音、嗅觉对应气味(不同的化学物质),那么,思维组织对应什么,它与物质存在状态及变化、相互关系、因果、逻辑关系等等有关。
所谓的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再现、对比、关联、推理、判断和定性。
前面我们提到,生物分子有两种神奇的序列:核酸序列;氨基酸序列。这两种序列像计算机语言一样具有无限的表达能力,不同的序列有不同的含义,它们通过分子序列排列构成的“文字”和“句子”对不同的环境细节进行表达,意识也就有与之相对应的分子序列表达结构。
可以这样认为,复杂精巧的物质结构构成了意识的基础。动物的思维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形成演化机制与其他生物组织是相同的,这个系统由生物体内特定的物质结构所构成。
所以,意识的产生与宇宙物质演化规律有关,是物质演化到一定阶段一种复杂物质结构所具有的反映宇宙存在的一种机能。
与意识有关的实体是动物的大脑,大脑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大脑是生物体内最神秘的东西,它是怎样演化出来的。
前面说到,生物分子系统能够对环境中的各种存在进行解读,并具有无限的表达能力,不仅是温度、压力、光、声音、气味、触感,还包括物质属性、相互关系及规律。从生命的存在形态看,生物的各个生理组织都是对环境状况的反映,这些从生物的各个生理器官形态表现出来,视觉反映了不同波长的光,听觉反映了不同频率的声音,嗅觉反映了化学分子的性质,如此等等。而对于动物的思维系统来说,它反映的就是环境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不论是视觉、听觉,还是嗅觉系统,是由一些物质所组成的蛋白质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生物性功能,那么,大脑呢?构成大脑的基本物质实际上也是这些东西,只不过组成大脑的生物分子结构与其他组织的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应该将大脑与身体的其他部分区别对待,它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同样也是一种物质结构(具体说就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神经元),一样产生于进化过程中生物分子结构与表达方式的变化,也就是,大脑与其他生物组织的演化机制是相同的。
意识由大脑里的神经元来承载和表达,脑细胞之间的关联,有相应的激素和化学分子的运动,并通过复杂的电位的变化来完成思维活动。脑细胞具有特定分子的组合和排列,并通过生物分子相互之间的关联运动,形成了对信息的记忆、逻辑运算、储存和发布的功能,众多的脑细胞构成一台复杂的信息处理器。
意识是生物体内某种特定的结构对于外在环境的表达,是生物分子的内在变化机制在起作用,它产生于生物进化的某一阶段,因生存的需要而产生。
意识的出现是生命进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使得宇宙可以被感觉和感知,使宇宙的存在被赋予了意义。从某种层次上讲,意识的出现是必然的。
所以,意识产生于生物感知和认知的需要,是生物分子系统对于特定环境状态的表达。当然,具体的表达机理和形成过程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要对意识这种存在有更深的认识,我们再来看一下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生命出现之前,并没有意识这种概念,宇宙是一个物理或化学的世界,只有非生命的物质按照自然规律默默地在相互作用。
我们知道,意识依附于物质实体而存在,它随着生命的出现而出现。所以,物质存在是生物意识产生的基础,换句话讲,如果没有物质存在、没有宇宙的物质运行规律,也就无所谓意识。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是对物质的属性、形态、关系及运行规律的反映。
和生命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生物的特性是生息、繁衍和演化。地球上每种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机体内都有称之为“意念”的存在,何谓“意念”,“意念”就是生物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欲求,每一种生物都力求存在下去,这实际上反映了生命在演化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植物有对空气、阳光水和土壤养分的需求,动物有对食物、延续后代的需求,这些需求表现即是生物的“意念”,这种“意念”的存在保证了万物的生生不息。
“意念”和意识不一样,意识由“意念”而生,但并不是任何“意念”都可转化成意识。植物和动物有一根本区别,植物体内不存在能够进行思维的组织,而动物则有──脑组织,这样的生物构造决定了植物性的“意念”不能转化为思维,而动物性的“意念”则可通过脑组织进行思维活动。
与植物比较,动物的生存方式就不同了,动物不像植物那样能自行从环境中取得养分,而需要自己主动寻找生存所需的食物,否则它们就无法生存。所以,一般动物都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范围,通过某些特定活动来获取食物,动物的特点就体现在一个“动”字上面。那么,动物的活动与意识有什么关系?动物的行为目的可称为意图,因目的而产生了判断和选择的需要,表现在生物形态上就具有意识的特征。动物的活动表现出主动的特性,它们不只是对外界刺激的简单反应,还要去描述自身与环境中各种存在之间的关系,即通过主动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求得更好地生存。
生物的生存本能,环境的变化,这些都要求生物体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反应,生物体内由此产生出协调身体各部分运作的组织,这就是生物的神经系统组织。最原始的意识是一种简单的神经系统,当遇到食物、危险等,它能够做出某些生理的反射或应激反应。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形成更加精密的细胞组织结构,并具有复杂的功能,它不仅能够感应外界的刺激,而且还能发出行为的指令,成为控制身体的中枢系统。动物的脑组织就是从原始生物的神经系统进化而来的。
意识是环境中各种实体及相互关系的反应,它需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与环境之间建立起联系,进行分辨、定性、关联和记忆的活动。视觉感受、运动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等等都与脑的演化有关,自然界里的各种声音、视觉影像、气味、运动的协调都需要通过大脑。大脑通过神经细胞与各感官组织相联系,思维系统的作用是各种感官信号的汇集与整理,大脑与各感官组织的演化同时进行。总之,意识的形成与外部的各种刺激或影响有关。
例如,在灵长类动物中,脑细胞在特定的时间会有最大的活性,活动最为频繁和剧烈。当脑细胞将要造新的神经元的时候,神经元祖细胞开始增殖,制造新的神经元的时候,就会发生诱导表达,同时发生遗传因子运动的增加,将遗传物质顺序打乱,获得神经元新的功能。
意识是神经细胞功能的表现,它的进化是有序的,有层次的,这反映在意识进化的各个阶段,也显示了意识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
大脑的产生是生命进化达到高级阶段的标志,大脑产生了意识和学习能力,这使得动物的行为有目的性。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动物的行为、情绪变化其实都是体内各种分子运动和关联的结果,而这些行为和情绪变化都来自大脑的支配。大脑(神经网络)是唯一调节体内的各种化学平衡的中枢。
在动物的生存活动中,大脑有两项基本的功能:一是协调身体各组织的活动,包括器官和肢体的活动;二是处理来自各个感官信息的功能,进行记忆、思维和表述。
动物智力的发展和各种感官系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大脑和听觉、视觉、嗅觉、运动等系统协同演化。
智力最主要的作用表现为对感官信息的感应和处理,生物体在与环境作用时会产生各种感应,这些感应被以生物形态的形式记录下来,如形状、颜色、声音、气味、体感等一系列的感觉,即生物的记忆功能。早期的生物没有大脑,只有简单的神经系统,这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只有感觉,没有思考也没有认识。意识的最初萌芽是记忆的出现,外界反复出现的事物以信息的形式传导给生物体,意识的对象就是外界的存在物,这样的信息被储存——被称为记忆。接下来,在记忆的基础上又有了分辨和判断的能力,环境中有不同的事物存在,同时,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去分辨和做出判断。
同时,生物在生存体验中逐渐意识到各种感官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像形状、颜色与某种食物的联系,声音、气味与潜在危险的联系,动物逐步能通过相互关联的感官信息来认识和定义自然界的事物。随着对外界感应和处理能力的增强,动物发展出情感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对环境中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做出反应,并且在这种反应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调节。
动物智力的发展更进一步是在记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比和选择,记忆和经验是储存在大脑里的生物信息,当动物在生存活动中又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的时候,这样的事件被转换成生物信息与以往的记忆和经验进行比较,并由此做出选择。在自然界,许多动物都有着对所处环境状况进行判断的能力,如,哪里是猛兽经常出没的危险地带,什么时候觅食比较安全,环境中各种物质存在形态和特征,不同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认知能力都是建立在记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
在自然界,动物与环境中各种存在关系,生存活动中有得失、苦乐这样的情感体验,表现在行为上为趋乐避苦,行为是在思维的基础上执行的,即行为上的判断和选择。另外,动物之间也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特定的交流方式来表达它们的情感和意愿,这些行为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动物的这些生存行为影响着他们智力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想象,动物的脑组织是这样发展和完善的。动物的脑组织是处理各种感官信息的神经系统,这些信息包括形状、颜色、声音、气味、体感等一系列的感觉,脑组织将各种信息关联起来,从而对所感觉的事物做出定义、判断和鉴别,大脑由此产生了综合、推理、归纳这些功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各种动物为了生存要与自然以及其它生物进行抗争,动物对食物、性以及求生等的需求不断地刺激脑组织的进化,实际上就是生物组织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换,这些交换引起身体细胞内分子结构及序列的变化。在自然界的竞争中动物的脑组织发展得越来越复杂,并具有越来越多的功能,这也是动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人类的进化也是智力发展的过程。对于人类的祖先,他们没有锋利的爪牙和犄角,跑得也不够快,要想在充满竞争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需要靠头脑生存。
我们的祖先拿起了石头和棍棒,懂得了工具的使用,学会养殖和种植,能够利用语言和文字交流,抽象的能力,……。生存需要人有好的记忆,需要有正确的预测和判断,逻辑和抽象的思维,社会活动及意识,对于神秘和未知的思考,寻找心灵的依托和归宿,所有这些使大脑的使用频度和强度的提高,用脑的需要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生命的进化也有感性过渡到理性状态。
这一切也表明了动物的智力的产生和发展是以自然状况为基础的,是在生物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任何生物结构及形态的产生都缘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能被认为是由神秘外在的东西所赋予,或仅仅是一种由偶然因素而产生的生物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