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工作任务完不成么 | 我的极限是:每天工作9.5小时
早上盘点一圈,我发现自己最近工作任务不少,几乎每天都有deadline。
更惊悚的是,最近合作的小伙伴行事超前,经常在工作群里留言“勉励”我。这让我动不动就有一种危机感,感觉在执行力上拖了团队后腿。
为了提高效率以及缓解不适(好久没被勉励过了,感谢认真的小伙伴),我今早结合自己的工作习惯,总结了一套对待deadline的方法论,打算下一阶段实践。
和你分享一下:
1、了解“杯子”的容量
水满则溢。定规划,首先要知道自己一天能做多少事,有多少时间能用来做事。
查看时间统计记录(时间统计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记录自己每天各种事项的用时,然后统计反思。这个名称来源于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我的操作方法详见这个文集《时间统计法 与 时间管理》),以昨天为例(昨天是截止目前本周状态最好的一天),我的可利用时间是:
用在工作上的纯时间:5小时50分,这其中不包括回复零散信息、走神、吃饭喝水、接电话、休息等,而是指“纯”工作时间;
用来学习的时间:3小时40分。
这9小时30分,就是在我目前身心状况良好、竭尽全力、没有意外状况发生情况下,能提供的时间总和。
每天的吃喝拉撒睡、照顾孩子、统计反思等时间,没有办法投入生产。即便挤出来投入,也是一种透支,很容易造成之后几天效率下降,反倒是一种损耗。
因此接受任务时,我要看能否在9小时30分/日的时间容量内完成。而且要注意的是,昨天是比较顺利的一天,如果遇到特殊因素干扰,可用时间会大大折损,远远达不到9小时。
2、预判任务用时
在新手眼里,任务常是模糊的一团。而在老手眼中,复杂任务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可以拆解成小的子任务,并能感知到小任务之间的联系。
尽快对任务进行分析+验证,能帮助我们预判任务用时。
比如你有类似的三篇报告,可以拿一篇出来做个真实测试,看看从接受这个任务到最后完成需要多长时间,任务质量如何,会遇到哪些问题。
虽然这样的预判也未必准确,但有预判和没有,执行体验和执行结果差别巨大。模糊的方向,总好过没有方向。
以最简单的生活日常举个例子。如果只凭主观感受,我们总觉得生活琐事消耗很大。但实地检验显示,从我在停车场把车熄火,到上楼进入家门,一共只需要5分钟的时间;从进家门到换衣服坐到桌前开始写东西也只需要5分钟。
做了这样的测试之后,你会少很多无谓的精力消耗。你不会熄火后赖在车里打电话或者回复不紧要的信息,不会躺到沙发上心想先刷10分钟抖音。10分钟可以做到的事情在你心中清晰可见,你不需要再动员自己了,直接去做就好了。
下一个问题是:尽管我们预估了任务用时,但时间仍然不够,因为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
我倾向给预估时间再乘以1.2或1.5。比如这三个报告初步估计6小时完成,操作时尽可能留出7.2小时或者9小时。这样遇到问题才有补救的弹性。
3、要事第一
一个工作常态是:今天能投入工作的时间只有6小时,但手里的任务需要8个小时,怎么办?
拆分+定目标。
把任务拆分之后,对每个部分的完成情况分别定目标。然后投入精力解决最关键、最限速的部分。在可以简化或其他人可以帮忙的环节上缩减时间投入。
有些部分只需及格,有些部分精益求精,甚至有些部分不完成也无伤大雅,就没必要消耗宝贵精力了(你懂的)......
很多时候任务失败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在细枝末节上用力过猛,造成关键环节投入不足。
以写内容为例,选题和思考是最需要花时间的,而码字、语言现阶段不那么重要。所以这篇文章的用时是:
选题+思考+提纲:手写,40min;
码字:语音叙述后Typewriter修改(这个软件一旦开启就霸屏了,除非退出,否则只能一写到底,有利专注),15min;
发布:登录账号、排版,5min。
小结一下:
1、知道自己一天能做多少事,有多少时间能用来做事;
2、预估了任务用时,预估基础上再乘以1.2或1.5;
3、分析+拆分任务,有的放矢。
祝你成功跨越Dead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