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习

2021-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老家

看了几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感觉很有收获,分享给大家。

孩子叛逆,故意跟父母作对是想要“自己做主的权利”知乎上,有一位妈妈发帖求助:“我们家孩子你让他干点什么,他总是很容易叛逆和不配合,甚至故意气你,威胁你。比如你让他快点写作业,他就故意拖延、磨蹭、敷衍;你让他去看一本名著,他偏要去看漫画;你不让他吃冰淇淋,他威胁你‘不给我吃冰淇淋,我晚上就不吃饭’。”心理学上有一个“挑衅式需求”:“是指孩子会通过对立和反抗的情绪来与成年人发脾气,大部分孩子在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时就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故意引起家长的注意或者表达自己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那个故意跟父母对着干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怒火表达自己的“需求”。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孩子会越来越不满足只按照家长的指挥行事,开始想要自己做主的权利。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依旧用下命令的方式强制要求孩子,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引起一场“权力之争”。曾奇峰老师说: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对独立的渴望。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压抑孩子自我成长的需求,必然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和对抗。早教专家林怡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朋友带孙子来家里玩,临走时,孩子磨磨蹭蹭不肯穿鞋。朋友越是催促、越是给孩子甩脸色,孩子越是无动于衷。就在祖孙俩人相互对峙的时候,林怡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你的鞋真漂亮,穿上肯定特别好看吧?”“你要自己穿,肯定比奶奶穿快多了。哎呀,要是奶奶给你穿,得急坏我。”这时候,小家伙开始动心了。林怡趁势补了一句:“你看,那边有个小凳子,你可以坐在小凳子上面穿,也可以坐那边的地毯上穿。你想坐在哪里穿呢?”孩子立刻来了精神,愉快地答道:“我喜欢坐在小凳子上穿。”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事实证明:

父母放弃对孩子的控制,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多拥有一些掌控感,孩子就会自然而然放下跟父母之间的抗争。)

1.教育特别重视孩子立志,有志向的孩子和没有志向的孩子成长效率是不一样的。

2.用现代汉语解读,一个人为了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而致力于某一领域或做出重大贡献,这样的心愿叫做志。

3.利志不是利欲,志和欲之间有差别。志一定是利益社会的,欲只是利己,甚至是极度利己。

4.如何给孩子养志呢?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培养孩子内在的善心;第二步,增长见闻外在的善缘。

5.大善为志,大善是这样形成的?积小善方能称大善,不跬步无以之千里。

6.除了先天部分,还需要后天持续做善,滋养人内在的善心,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如果量不足,没有强烈的为别人着想的心,不会有志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