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一部欢笑与泪水交织的影片
看完这部影片,有再看一遍的想法。它把美国的南北冲突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矛盾贯穿整部影片,语言呈现典型的美式幽默,有笑点,也有泪点。

影片人物性格鲜明,电影开片就对主人公之一利普的社会地位和人物性格做了全面的描述,托尼是一个夜总会的打手,有小聪明,暴力,很善于周游于各色人群中间的地痞形象,但他很爱家人,骨子里还是个善良的人,之前的负面性格只是一种表象,是他赖以生存的手段。有一个细节,他回到家看到有黑人在服务,亲人朋友陪着妻子,可想而知,普通家庭对黑人的误会有多深,在接受程度高的北方尚且如此,那矛盾更为激烈的南方可以想像会怎样。这些为影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让原本不搭界,甚至对立的两个人相处融洽,发展出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奇妙友谊成为可能。包容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线。
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了解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有多严重,green book应运而生了。
它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美国的种族歧视特别严重,黑人在美国的地位很低下,很多地方都是禁止黑人出入的,于是在当时“绿皮书”盛行。

这本小册子算是当时黑人的出行指南,里面会记载着黑人可以出入的旅店、饭店、商店等公众场所。而电影《绿皮书》讲述的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不算太白”的白人和一个“不算太黑”的黑人之间的故事。
黑人钢琴家唐,说他“不算太黑”,是因为他出身高贵,他的职业也很高贵,他是有名的钢琴演奏家。而白人托尼,说他“不算太白”,是因为他是意大利移民,他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混”。尽管他自己也在卑微的讨生活,但在黑人面前依然表现出来强烈的优越感。

唐要去美国的南部巡回演出,他需要一个白人充当司机兼保镖,于是他和托尼之间,有了交集。
有人说《绿皮书》是一部公路喜剧,如果抛开电影里面的政治因素和种族差异,它的剧情的确比较轻松,一台车,两个男人,从一个地点转换到另一个地点,会遇见不同的人,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故事。

而故事中的两个男人,他们身份、地位、性格、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不少的笑料,“一部轻松的公路喜剧电影”,这样的评价对《绿皮书》也算是比较中肯的。
但是,除了定位轻松的喜剧,《绿皮书》最可贵的是这个故事本身的内涵。这部电影的剧情虽然简单,故事的人物也比较单纯,电影中也没有爱情纠葛,唯一的感情片段就是托尼和妻子浪漫的书信传情,但是,这也是为电影所表达的内涵而服务的。

“包容”,这是电影《绿皮书》非常明确的传递给观众的思想,电影中从大环境下黑、白种人的不相容,到主人公唐和托尼的性格碰撞,“冲突”从电影的开始就一直不断。
而到了电影的后半段,历经一系列的波折,电影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唐和托尼一起到黑人集聚的酒吧狂欢,两个人开车在圣诞夜赶回纽约时遇到麻烦白人警察的帮助,他们的努力在一点点的改变环境,黑人和白人之间,也在慢慢的交融。
最可贵的是,唐和托尼两个人,在一路的行走过程中,他们彼此影响,从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到真正深入内心的彼此了解,差异极大的两个人,彼此和解,互相包容,两个人也成了一辈子的朋友,两个原本都有缺失的灵魂,在那趟旅程中,得到了治愈。
“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电影中除了包容,还有关于勇气、尊严、挣扎等很多触及人内心的情感诠释,以混搭的人物、平常的事件,最终却讲述了大格局的故事,电影《绿皮书》的确值得点赞!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