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朴、敦厚
读《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语译】
古代善于推行“道”的人,不是用“道”来教人民聪明,而是用“道”来教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了。所以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气。要明白这两种治国方式就是治国的法则,永远了解这个法则,就是“玄德”。“玄德”是深奥、遥远的啊!与万物一起回归,然后回归于自然。
分享
纯朴,敦厚
治国者不能教民以智巧,而是要让人民回归于纯朴。用巧智治国,必将危害国家,而纯朴厚重才是国家的福泽。因此老子提倡“将以愚之”,使民无知无欲。
淳朴厚道,一旦民心淳朴了,民众就不会惹是生非,投机取巧,胡作作为了,也不会有机巧、狡诈、虚伪,这样天下也就自然太平了。在一般人看来,能够在自己所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谋取利益并实现个人价值,那么这个人就是聪明之人。否则,就是愚蠢的人。老子的看法则完全相反。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把人生意义仅仅定位为谋取私人利益和实现个人价值上,那么这就相当于把自己与整个世界对立起来了,势必会引起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对抗与冲突,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如果我们心智过多,不但会感到劳累、困顿,还会导致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逐渐恶化。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狡诈、善变和满怀心机,都想着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虚伪、狡诈和面目可憎,这样的话,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还有什么乐趣呢?
任何人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伪诈的环境里,也没有人愿意和虚伪的人打交道。如果我们想摆脱嘘伪的环境,避免与虚伪之人交往,那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无论环境变得怎么样,我们都要保持心灵的自然纯真状态,在待人接物的时候都要秉承自然淳朴的特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返璞归真,悠然自得,享受人生的欢乐。
有一个子产放鱼的故事,也说明人不能耍小聪明。
《孟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执政子产得到了一条鱼,他看到鱼在盆中忽然生出了恻隐之心,便吩咐身边的小吏将鱼放到池子里去。小吏接受了命令,却偷偷将鱼煮着吃掉了。吃完后回来向子产汇报说:“我把鱼刚刚放进池子中时,它还奄奄一息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它的尾巴开始摇摆起来,眨眼间就钻进深处看不见了。”子产听了很高兴,说:“鱼得到好的去处了!鱼得到好的去处了!”小吏出来以后,沾沾自喜地对别人夸耀道:“谁说子产有智慧的?我都把鱼煮着吃了,他却在那感慨:‘鱼得到好的去处了!""
小吏自以为很聪明,甚至比子产还聪明,但他这种聪明只不过是耍点小诡计而已。表面上占了一点好吃,偷吃了一条鱼,其实是损害了自己的德行,得不偿失。而子产,虽然受到欺骗,却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大德行的人,他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使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得以保全,岂是耍阴谋诡计的小吏所能比拟的!
然而,生活中却有很多那位小吏一样的人,喜欢耍点小聪明,占别人一点小便宜,偶尔欺骗别人一两次。他们带着这些战果,到处沾沾白喜,向别人夸耀自己的智慧,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实际上蠢不可及。欺骗别人一两次,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好处,丧失了自己的诚心,违背了立身处世的大道,总有一天将会为自己的“聪明”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