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身。心智的超越国学五千年

曾国藩驰骋职场的修心功夫:破心中贼,不留退路

2020-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良知渡口

晚清中兴大臣曾国藩的励志故事广为流传,很多人关注他在官场如何运作,如何整合资源,却不知道他在自己的修身方面下的苦功夫。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一个时段的日记中记载,他每天坚持研读《易经》一卦,反省本日自己的言行,无情地指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批判和修正。同时,读经典,临写200字书法。

《周易》乃群经之首,按说曾氏在科举之前应该早已通读深研。步入宦海之后,再次研读,曾氏不以词章为务,直入义理,以心体悟。随后的反省,坚守一个诚字,彻底不给自己留退路,破釜沉舟追求日新之道。这一套功夫,可谓义理、反省、静心兼备,正合“以理务实”的湘学传统,通过体悟良知,致用日常,以求知行合一。向曾国藩学习,有三个方面:

第一,儒家修身首先要立“止于至善”之志。儒家的修行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顿悟之说,必须日日坚持,逐个念头清洗。虽然儒家也强调一念未发之要,但日用之时,却必须彻底反身自省,坚决修正,才能奏效。如果没有一个“止于至善”的坚定志向是万不可能坚持的。王阳明说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就是因为除心中賊,需要心中有一份坚强的理性,支撑一个强大的力量,对付自家心中的私欲、杂念和贪嗔痴。并真诚地形于外。如朱熹所言“存天理、灭人欲”,阳明所言“致良知”,佛门所言“勿使惹尘埃”异曲同工。

第二,儒家修身追求的是知行合一。儒家所谓修身者,不同于佛道纯粹修心,而是要求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不仅要努力使自身的一言一行合于大道,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境界,而且必须将修心功夫用于事功,在事上磨砺。曾氏坚信“绝大学问皆在家庭日用之中”,坚持通过艰苦的修身过程,逐渐涤除身上残存的狂妄、怠慢、懒惰等等问题,朝着一个纯粹、真诚、练达的圣人日渐接近。所以有些学者说,儒家的修行难于佛道二氏,因为在出世状态中,避开尘世的喧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容易达到静心内观的状态,而儒家要在喧嚣的尘世和纷繁的世事之间,寻求“止静定安虑得”的修行状态,需要更强的心力和更强的自制力。

第三,要有革除旧习,革故鼎新的勇气。曾国藩的修身之道,就像修炼太极拳,先通过松静柔和,破其蛮力浊劲,逐渐练出刚柔相济的先天之劲,达到天人合一之境。每日临书200字,每日研读经典,就是破中之立。经典之中,蕴含着义理天道,曾氏每日研习,已经不是究其句读和字义了,而是逐一对照自己的见闻和作为,找到差距和谬误,涤除污垢。有破必须有立,立就是要以天地之道充盈内心,这属于修炼“性”功。儒家的“性”功与道家的性命之功不同,《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率性之功,就是得道的路径。孔子说三十而立,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明白世事,五十而知天命,得道于身,六十才能耳顺而不为各种言论所扰乱,七十方能随心所欲而皆合于天道。修身乃是毕生之功,圣人五十而得道,凡夫俗子恐怕日日修身,也未必成就啊。不得不感叹曾国藩逆袭之道,是有其深厚的功夫做底蕴的,绝不是钻营投机的所谓“成功学”伎俩可以奏效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