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适圈,到底是不是贩卖焦虑?
舒适圈
跳还是不跳?
这是个好问题。
“我总觉得,在这里再待个两三年,一准儿废掉。没办法,过得太安逸了。”
三石同学坐在我的对面,语气平淡,温和地看着我,一点都没有凡尔赛的自觉。听到这话,我嘴里的那根鸡腿,它瞬间就不香了。
三石是我的高中同学。印象里,他沉默、内敛,从来都是那种低着头、安静学习的“乖乖生”。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即使在那个高手如云的重点班,也一直名列前茅。
不出意外,他最后从那个小县城,考进了浙大。
后来再看到他的消息,是在朋友圈,得知他去了香港,念博士,再然后,我来香港工作,他热情邀约,请我吃饭。
现在的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了,自信幽默,谈吐大方,气质从容。这与我印象里的那个三石,差别太大了。
与我践约前,他在健身房呆了一个下午,一副成功人士的样子。
真的,有些人只是站在你面前,就会发光。
我很好奇,他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我们从各自的近况聊起,同学情谊,丝毫未受时间的影响,直到他说了开头的那句话。
“我觉得你在凡尔赛,但我没有证据。”,我揶揄道。
博士毕业后,导师喜欢他,把他调去了公司。现在的他,拿着100W的年薪,上司器重,工作轻松,却跟我说,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这是个舒适圈。”,抛出这个词后,他跟我讲了这些年的经历。
“大学我过得很舒服,小镇做题家嘛,上课、刷题、考试,按部就班。我不擅长社交,只会闷头学习。毕业时,除了分数,兴趣、实习、目标,这些我都没有,我很茫然。”
他顿了顿,又加了一句,“那时,我开始不舒服了。”
“来读博,不是因为我想,只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他叹了口气,继续说:“刚来时,我很少说话,老师不喜欢,同学也冷淡,课题又很难。那阵子,失眠、爆痘、掉头发,我过得很痛苦,一度轻微抑郁。”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发光的人,也经历过那么黑暗的时光。
“后来呢?”,我问他。
“被迫反思。我发现,是大学的安逸,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别人进社团、进公司、进实验室的时候,我一直呆在宿舍,安于现状。”
“这样不对么?我们努力不就是为了更舒服地生活?”,我试图反驳。
“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甚至还假设,如果毕业后,找了份稳定的工作,是不是可以一直那样按部就班?”
他看着我,眼睛很亮,自问自答道:“也许可以。但问题不在这儿,而在于我从未主动选择。”
安贫乐道有错么?没有,每一种生活选择都应当被尊重。
当你可以维持生活的长期稳定和富足时,舒适圈就不再能圈住你了。进退有据的你,向上,是一颗进取之心;向前,是归于生活本质。
所以,王思聪不会和你谈论舒适圈,生活滋润的公务员也不会和你谈论舒适圈。
真正要回答“要不要跳出舒适圈”的人,是那些对未来没有太多信心的人。
然而,太多人还没想过这个问题,就被突然推向了某个舒适圈边缘,他们开始“不舒服”了,就像毕业前的三石一样。
对自身毫无认知,对未来没有规划,从未主动选择,是他们的通病,“不舒服”源于他们的茫然和恐惧。
“舒适圈的终点是优胜劣汰,所以认知和反思是掌握主动的必要之举。否则像我一样,突然被’挤’出原来那个圈之后,就会瞬间崩溃。”
三石同学感慨道。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人是怎么废掉的?很多人举例说,游戏、小说、八卦、短视频。溯及本质,大都指向“拒绝思考,逃避选择”这样的行为。
“所以反思后,你又是调整的?”,我问他。
“找到问题后就容易多了。我先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找目标。他是我的室友,受欢迎、涉猎广、有想法、能力强,和那时的我完全相反。接着定计划,口语差,我就报网课;和同学关系差,我就学人际管理;体质差,我就去健身。问题太多,但一次只改一个,所以每次只要发现进步了一点,持续获得正向反馈,就更加有动力。”
三石最终重新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他的这段经历让我感触很大。
对那些真正开始面对这一问题的人,如何以正确的姿势,在“舒适圈”面前来执行“跳”这个动作?
认知反思,主动选择。
反思日常,对行为形成认知,对未来做出设想,选择自己能接受的生活方式。主动选择最大的作用,是规避被动风险,形成行为认知。再之后,是原地跳、平行跳?还是向上跳、向下跳?最起码你知道,哪里会有一个圈。
寻找目标,制定计划。
具体的目标为行为提供方向,是努力的指路明灯。目标可以是一个人,比如三石的室友,也可以是确定的数字,比如存款。围绕目标与现状的差距,制定改进的计划。对三石而言,就是提高口语、人际能力和增强体质。
分解行动,持续反馈。
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普通人通常只能做好某个范围内的事。如果能结合自身能力,适当将行动分解开,在积少成多的同时,还能获得持续的反馈和动力,最终量变引起质变。三石正是依靠着每一点进步后得到的动力,激励着自己成为了他想成为的那种人。
有人说,“跳出舒适圈”是在贩卖焦虑,也有人劝说“不要轻易跳出舒适圈”,百家言词百样道理,但脱离限定范围的题干都是在耍流氓。
每个人面对的情况不同,对于“跳不跳”,最重要的是“回答”这个动作,而不是问题本身。
“你通过努力又塑造了一个舒适圈,你还要接着跳?”,我想起开头三石说过的那句话,羡慕又不解。
“你知道锻炼为什么会让人精力充沛么?”,三石没有回答我,反而向我发问,我摇了摇头。
“极大的消耗和极大的获取,构成了一种平衡,人体承受范围内,这个动态过程越深,身体和精神就会越愉悦。而这种状态对我而言,也是个舒适圈。”
我若有所思,接着问:“又有了新的目标?”
“嗯,现在和身边的人比,我已经不比他们差了,所以想换个环境,向更优秀的人学习。而且专业发展速度也快,我得跟上。最重要的,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也可以说是另一种舒适。”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突然想到一句话:
你的下一个舒适圈,何必还是个舒适圈呢?
去思考、去选择吧!做个生活的舵手,成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