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大学生活文艺调频

大学两年,从‘‘收到’’变为‘‘学到’’

2018-09-08  本文已影响230人  文案小窗
大学两年,从‘‘收到’’变为‘‘学到’’

当我迈着梦想的步伐踏进大学的校门时,衣袋里的手机突然一个劲“嘀嘀嘀”地响个不停,我好奇地拿出手机打开一看,原来是来自同乡会的一则问候邀请消息:“各位揭阳同乡会的小伙伴们,你们好,欢饮来到松山学院……为了增进同乡会内部成员彼此的友谊,我们决定将于本周六晚在大操场举行新生见面会,期待你的到来,收到请回复。”

我当时看到这则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感觉他们很无聊,心里想到:“莫名其妙的消息,真无聊,不管他。”随后便随手把手机关掉,重新塞进衣袋里,不再理会。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的时候,我的手机再一次“嘀嘀嘀”地响了起来,打开一看,还是那一则消息,而且跟昨天一模一样。我稍微地瞥了一下,然后便把它当成过眼云烟,即刻便消失在漫无边际的天空中。

那一天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我的手机又一次“嘀嘀嘀”地响了起来,我打开看一看,又是一则跟昨天一字不差的消息。当时,我一看这则消息时,就有种想把发信息的人拉入黑名单,但仔细想一想,最终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并漫不经心地回了两个字“收到”,以防止对方再一次发消息烦我。实话实说,我当时回复这两个字的时候,是怀着一种很厌烦、无奈又略带气愤的心情。

后来,各种院部、系部、组织、协会社团的微信群、专业班级的QQ群,甚至各个快递代收点都会不定时地向我发送各种消息,这些消息的内容五花八门,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每一则消息的最后都会写上那五个看久便烦的字:“收到请回复”。

每一次我接收消息看到这五个字时,我都只是草草地回复那两个面无表情的字:“收到”。

日子一天复一天的过去了,就这样,我凭借着“收到”这两个字,稀里糊涂地混了一学年的大学时光,内心深处竟然毫无波澜。

到了大二的时候,我开始当上了师兄,逐渐参与社团内部的各种工作。而这一次,轮到我来向别人发送消息了。就在那一天晚上,我把编辑好的关于招新工作总结的消息通过社团的微信群发送给各个成员,刚一发出去,每一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发送“收到”两字,“收到”这两个面无表情的字便瞬间刷屏,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死板又毫无生机地排着队。

这时候,我的心里拔凉拔凉的,隐约之中含着一种悲伤感,感觉自己精心编辑的消息被敷衍,也许有的人连看都不看,就直接人云亦云地发送“收到”两个字。随后,我便不忍心地把手机关掉,用呆呆的眼神凝望远方的天空,再沉思良久。

想到这里,我顿时明白了,当时我草草回复的“收到”两字,就像冬夜里的小雨一样,虽不足以让对方瑟瑟发抖,却给对方披上一层漫无边际的悲伤感,久久挥之不去。

过了一会儿,我再次打开手机,准备刷一下朋友圈来缓解此时不愉的心情。打开微信时,刚刚那个微信群已经有几十条未读消息了,虽然我知道那些消息十有八九是“收到”两字,但我还是忍不住会去看看。

果不其然,满满的“收到”再次映入我的眼帘,但我还是继续往上翻聊天记录。翻着翻着,一位师妹所回复的消息让我心灵一震,他回复的不再是“收到”两字,而是在后面加了闪闪发光的三个字“辛苦了”。

这个三个字,就像饥肠辘辘时闻到的火锅香味一样,虽不能马上得以充饥,但至少在心灵上给人一种被窝里的温暖感觉。

从那一刻起,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以后收到消息时,我都会在“收到”两个字后面加上“辛苦了”、“谢谢”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字,却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一种工作的动力与事成之后的激励。每一次工作或者活动,不管好不好,人家都有努力过,我们不能以草率的态度去应付他们。

大学两年,我“收到”了各种考验我的消息、收到了各种成长的经验,“学到”了如何尊重别人、怎样精进自己。

大学两年,从“收到”变为“学到”,就像从“雨天”变为“晴天”,时刻给人温暖,这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上的有利改变,更是一种道德修养上的提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