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从不再轻易发朋友圈开始 - 草稿

2020-07-0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言二丫

曾经我是一个特别爱发朋友圈的人,无论有什么事,总喜欢在朋友圈里昭告天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渐渐地不再喜欢发朋友圈了,后来也不刷朋友圈了。

有一段时间我还关闭了朋友圈,一开始有些不习惯,后来慢慢适应了。以至于有朋友问我,最近怎么了?朋友圈都看不到你动态了。

我说没怎么呀,只是不想发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有个回答,我很喜欢:“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他们只觉得你吵。”

01 不发朋友圈的日子,其实都在认真生活

蔡康永说:“我们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应对真实的生活,恭喜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疫情居家的那段日子,我关闭了朋友圈,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读书写作,以前总是太关注外在的声音,关闭朋友圈的日子,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

累了,就做做运动,和朋友聊聊天,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在朋友圈找存在感。

我想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而不是活在虚情假意的朋友圈里。

有时候朋友圈那些光鲜亮丽的照片,背后不知道隐藏着多少心酸。

朋友圈里我们小心翼翼的P图,编辑文字,最后点击发送,呈现出来的其实并不是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

只不过是想期待得到一些点赞和赞美,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02 朋友圈里并不全是真心朋友

朋友圈原本是我们记录生活的日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发个朋友圈也要有所顾忌。因为朋友圈里不再单纯的只是朋友。

还有领导同事,微商广告,N年不联系的老同学,七大姑八大姨等。

有一次,朋友小美发了一段关于单身生活很美好的话,配了9张美图在朋友圈里,大意就是,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不需要照顾另一半的情绪,不开心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聊聊天,散散步,就这样一个人也很好。

没想到这条朋友圈发出去不到30分钟,七大姑八大姨在评论区炸开了锅:单身好,以后谁给你养老?女孩子还是早早嫁人,找个归宿,让父母也放心。

看到这些评论的那个深夜,小美悄悄删除了这条朋友圈,并把朋友圈设置成了分组可见。

朋友圈里朋友非常多,真正的朋友却很少。

白岩松曾经被问过,如何看待微信和智能手机,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不想在那么多的朋友圈里待着。我觉得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就24个小时。朋友圈里有价值的东西没那么多,我跟手机不是很亲。”

他后来还补充说:“我没进各种朋友圈,我活得很好。我觉得现在有很多的怪现象, 这种怪现象就是朋友圈非常多,真正的朋友越来越少。”

马东曾说:“人情绪的尽头不是脏话,不是发泄,是沉默”。

03 成年人的世界,都在给朋友圈做减法

微信朋友圈刚刚兴起的那两年,我一度沉迷于朋友圈里,那里记录了我的酸甜苦辣。

后来朋友圈里不相关的人越来越多,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生活需要留白。

留白原本是美术语言,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

倘若一间房子里全部塞满了物品,这间房子一定不美观。

人的内心也一样,

需要给自己的内心留一个空间,不要一直着急赶路,却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需要适当放弃一些无意义的社交和朋友。

杨绛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真正的幸福,并不需要在朋友圈里炫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