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学会独立思考

假如一个庞大的图书馆被弄得乱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个小型然而井井有条的图书馆。同理,你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不过,你要记住,假若你对这些知识并不进行独自的深思熟虑,这些丰富的知识给你的价值,就比少量的知识给你的价值要小得多。
叔本华《论独立思考》
01不轻信
眼下这场战役胜利在望,但依然会有人记得小磨香油、板蓝根熏醋和双黄连的故事,而故事结局也比较统一,无非是“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微博上爆了一个新闻“苹果要求微信适配夜间模式,否则 4 月下架”,然后发展到“全国人民都支持微信,结果马化腾自己秒怂”。
当人们翻出苹果发布的公告仔细读一下,才会发现新闻与事实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事实的真相永远属于当事人,而不属于听众。不了解全貌而自以为是的发言,只会显得很傻。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上了刷知乎,里面的核心句式便是“如何评价/看待......”,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打开热榜话题,刷到兴趣点,直接点进去,拉到高票回答,一顿狂看,全盘接受,事后异常满足,“我可真是又变得博学了呢!”
观看《奇葩说》时,事情就更诡异了。大家已经习惯了欣赏高密度的观点输出,你方说罢我方登场。
作为听众在正反方立场之间反复摇摆,却完全忘记了他们本是对立的双方。一场下来脑子确实消耗不少,却唯独不是自主运动。
左右摇摆源于没有认真思考过自身立场,而思考本身又基于我们的价值判断。
不要轻信任何事实或者观点,凡事要有自我判断。
遇到问题,先说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前提是,要有自己的标准体系。
02标准体系
衡量东西长短,需要一把尺子。评判外部世界,则需要一个标准体系。标准构建取决于我们的“三观”,而且要清晰明了、逻辑自洽的“三观”。
就比如写文章的时候,主题定好了,需要搜集部分素材,而不是搜罗观点。观点应该源于作者,由自身标准体系来输出,而不是去网上荡的。
毕竟思考的过程没人可以代替。
三观说起来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三者在不断进行修正,既相互影响,又无法完全割裂。
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关乎客观规律。
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关乎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价值观是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思维取向,关乎价值排序。
三观相合更容易聊到一起,三观不合多说一句都是废话,而不合的极限便是——互毁三观。
从模糊到清晰,从不知到知,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从万卷书中学习,从万里路中学习。
哈维尔曾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拥有清晰的三观,才不至于活得混乱。
03“教你一招”
三观的养成变量太多,毫无规律。那么如何正确树立三观?学会独立思考呢?
按照一般文章的尿性,又该到了方法论环节。毕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套进一个公式:
任何事情=f(三观)+f(方法论)+f(执行)
问题是,标题“一招学会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一步登天就不要想了,还是踏踏实实赶路要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不轻信可以过滤输入。
正三观可以构建标准。
独立思考不如就从问题本身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