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花
光明之花
焦小桥
向日葵一开花就张开笑脸,追随着灿烂又可爱的第一缕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向日葵象征着坚定和坚强。每天,大自然的世界千变万化。但是,向日葵的追求始终那么坚定:太阳是他们的目标,风雨不改。
其原产于南美洲,驯化种由西班牙人于1510年从北美带到欧洲,最初为观赏用。十九世纪末又从俄国引回北美洲,明代被引种至我国。”
明代万历年间学者姚旅所著的《露书》是最早记载向日葵传入中国的文献,该书称:“其树直耸无枝,一如蜀锦开花,一树一朵或旁有一两小朵。其大如盘,朝暮向日,结子在花面,一如蜂窝。”
明代金石学家赵崡撰写的《植品》一书对向日葵也有记载:“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蕃僧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
其描述的植物形态与今日所见向日葵大致相同,只是书中未称“向日葵”,而是因其“茎长丈余”称“丈菊”。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园林设计师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则记述到:“葵花种类奠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
据传,明代后期在南海子(南苑)已有向日葵栽植。万历年间的一个春天,有外国使团到京觐见,并进奉多种贡品,其中有葵花子。礼部官员认为洋品种不宜在御园内种植,遂令人将其种在南海子(南苑)大红门内一片空地上,到了七月,葵花盛开,格外耀眼。
万历皇帝到南苑狩猎,刚进宫门,便看见一片金黄,于是走到跟前,驻足观赏,但见其花硕大,甚是艳丽,虽然御花园里植有百花,但从没有如此巨大之花,越看越喜欢,便令按时令种植,花开之时,便到此观赏,后被引种到西苑。
清代,康熙年间臧麟炳、杜璋吉所撰《桃源乡志》称:“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谢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处处有之,既可观赏,又可食用。”
清代乾隆年间圆明园里也有向日葵了,是意大利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引种的。他从意大利带来的葵花籽种在方外观甬道两旁,到了七月初葵花盛开,无比艳丽。与中国传统花卉相比,向日葵的花朵硕大,花色金黄,纯朴自然,极具观赏性。
乾隆皇帝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花朵,观赏后甚是喜欢,并赐百官到御园中观赏。郎世宁还绘制了一幅《向日葵蝴蝶图》,呈送给乾隆。只见两只蝴蝶翩翩在向日葵上,着色艳丽,栩栩如生。乾隆遂令造办处依此图制作珐琅彩玉盘,赐予近臣。
清代中期向日葵已在华东及西北地区广泛种植,但不再只是观赏性的花卉,而成为油料作物。因葵花多籽,人们在庭院及房前屋后栽植几株向日葵,寓意多子多福、家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