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谈美》(1)
今天开始读朱光潜的《谈美》。电子书已经读了一遍,感觉领悟不到位,又借了纸质书来读。
在开场话部分,作者说了写作的目的:“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并进一步总结“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他说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所以写作本书很单纯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免俗”。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从古松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绪变化得出结论: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并分析了三种态度的区别。
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比如“火”对小孩子的意义,意义大多起于实用。
科学的态度是客观、理论的,是“无所谓而为”的精神探求真理。里面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
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
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作“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作“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以老农杀演戏的曹操为例说明不能以道德的观点谈文艺,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
以杜甫的诗为例说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这些话深有感触,很多经历的事当时觉得深刻,是很好的素材,可是却不知从何写起,不能变成文学作品,这应该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要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