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稍干粮,热稍衣裳”,为什么农村人外出都喜欢带着干粮?
以前道路不便,交通工具也相当匮乏,出门在外又经常遇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事情。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吃的,必须要带着一些吃食才行。听村里老人讲过这些经历,出远门前各家都会提前准备好足够的干粮。直到现在农村里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自己带的总比外面卖的要便宜许多。
对于干粮最为感兴趣,既能给人果腹又要便携耐放,这也体现了人们生活中的智慧。通过老人叙述和查阅的一些资料,对于干粮大致有了思路。最早的干粮叫做“糗”,是以炒熟的面粉为主,麦子,大米,大豆各种粮食都行。加水揉搓成型,在晾晒干后的锅巴,味道自然不会太好,但对于饱腹来说足够了。
在山西农村里保留这一种传统的干粮制作方式,“炒指”。把面粉加水揉成型,然后在搓手指大小的长条或者球。然后用干净的细土炒制,炒指经久耐放,在干燥的地方放上一两年都不会变质。另外因为表面裹着一层细土,吃了之后还能治水土不服。现在的炒指经过改良,里面放了芝麻、葱,盐等调料,味道更好。一位山西的朋友从老家特意带来几袋子炒指,很是香脆可口。
用来存放干粮的则是“箪”,用竹子或者一些藤条编成的小筐,想来和现在农村常见的竹条篮子没有太大的差别。挎在胳膊上,饿了的时候拿上一把直接放到嘴里就能吃,吃完之后喝点水就成。而后来的时候通常用包袱,就是一块方型的布料,估计和以前妇女头上带的方巾差不多。见过这样的场景,有的妇女们因为东西太多无法携带的时候,就用解下头上的方巾,把东西裹到里面当成一个临时的包袱用。
到了后烹饪的方式增加,对于干粮制作也有了许多变化。听老人讲,普通人最主要的干粮就是窝头,而白面做的烧饼和馒头只有大户人家里才有。外出带的菜基本就是酱和芝麻盐,所谓芝麻盐就是把芝麻炒熟后撵成面,然后放上盐搅拌均匀。芝麻盐携带着最方便,裹着或者蘸着吃,到现在仍然是农村里一种特色小吃。至于水带上一壶就足够了,过去人们都比较淳朴,只要有人家地方讨口水喝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干粮不仅是普通人家外出所带,在行军打仗更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里上点年岁的老人都经历过,为了支持抗美援朝,家家户户都开始了炒面的热潮。最初的炒面配方是七成的小麦,三成的大豆或者其他的杂粮,炒熟后加上盐混合,可以看成是面粉状的压缩饼干。为了让战士们吃的好,村里面有芝麻的也都掺在里面。就这样简单的炒面,却为当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现在随着农村的生活变化,出行早也不在困难,干粮也不是出行中的必须品。走到哪里都能吃到热乎的饭,这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