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杂谈】算法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有何区别 2018-12-0
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的基因进化则相对缓慢得多,基本和千万年前野外生存的状态差不多。虽然我们发展了理性系统二(参见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但很多时候还是受到感性系统一的控制--基因的控制。“自私的基因”只是把我们的身体作为生命机器来延续它的传播罢了。
人工智能的登场,把两个系统的矛盾斗争激化了。人类基因和人工智能都提供了算法,也就是一套应对环境的策略。虽然人工智能算法是人类创造编写的,但两者之间却有着一些根本的不同,也就是说,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来稍作对比:
1. 能量:野外生存首先要面对能量的获取和利用,人类进化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获取量能,说白了就是吃。好不容易找到吃的就要尽量多摄入能量;吃饱了,就要尽量节省能力消耗。因此“好吃懒作”成为一种优秀的基因保留了下来,而食物色香味的刺激和懒惰的惬意就是基因对我们身体的奖赏。再看人工智能,从一开始的人类设计之中,就没有节能原则,只要有足够的算力和电力,算法可以一直不知疲倦的跑下去。在很多专用人工智能领域,例如AlphaGo下围棋的场景,只要人类棋手会感觉到累,需要睡觉休息,基本就已经输定了。李世石输了第一局的当天夜里,据说AlphaGo就自己左右互搏下了无数盘棋。
2. 情绪:人类其实是情绪的奴隶,无论美好的还是丑恶的。情绪是基因设定的“快捷方式”,用以应对险恶的生存环境。情绪显然担负了"求存"而不是"求真"的进化任务。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恐惧是我们情绪的底色,因为它帮助我们求生,规避危险。恐惧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为各种子情绪,愤怒(力量对等的恐惧)、焦虑(对想象的恐惧)、悲伤、无奈等等。至于美好的情绪,基本也都是基因对某种目标的奖励。人工智能算法目前没有情绪的设定,或者说没有人类情绪的设定,可以说是“冷酷无情”的。即使目前一些“情感计算”的算法,也不过是理智的做着讨好人类的任务而已。这或许会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但在明确的完成任务这种事情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情绪是一种负担,是一种负资产,把情绪(人为参与)从一个任务流程中剥离出去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就象《未来简史》里提到的,生产系统、武器系统、金融系统、驾驶系统等等,都因为人类更少的参与而变的更靠谱了。
3. 繁殖:食色性也。在自我复制这个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上,两种算法各显神通,非常精彩。
首先,激励方式。基因可谓用心良苦,用性欲来激发奖励生物体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到了人类这里,更是升华成了美好的爱情,让不谙世事来不及识破基因“阴谋”的男男女女不计代价相互吸引,在不经意间落入基因的圈套。我这样讲很多正在阅读的你估计扁我的心都有了。但是且慢,这并不是我的观点,而是很多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的共识了。而你也大可一边享受美好的爱情,一边冷冷的看着基因的表演,并且把基因的奖励留下,把它的目的放在一边。我说的是什么,你懂的。
反观人工智能的算法。它来驱动一个智能系统的目的或者说进化目标,是由激励函数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由人类程序员来告诉它进化的方向,然后义无反顾的疯狂复制再筛选淘汰。
第二,复制的方式。生物基因的复制受到物理环境的极大制约,是硬件级别的拷贝,时间和物质成本高昂。而人工智能算法软件级别的复制几乎是无限的,几乎是在毫秒级别就可以做到,比起生物动辄几年几十年的代际复制成本,提升了至少10个数量级。这样的进化速度,人类是望尘莫及的。
第三,繁殖策略。几十亿年的进化选择了两性这种最佳的繁殖策略,当然还有部分进化初期的生物采用无性复制。两性繁殖极大提升了繁殖的成功率,使得生物能迅速适应环境。这已经是生物基因目前全部的看家本领了。
然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走的更远更好。确切说,每一个人工智能系统都是若干算法的混合系统,这意味着把每一种算法看做一种基因策略的话,人工智能系统就是一个基因大熔炉,不要说两性,N性都可以。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杂交,是基因炼丹炉。想象一下,这样的基因熔炉里出来的“怪物”在各方面都更加优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说了以上算法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人类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在基因算法层面,我们固然毫无胜算,但我们有文化和思想,这些“软件”可以部分摆脱基因的束缚,相对自由的进化。事实上,人工智能算法的基础,就是人类手把手教会算法的。从这个意思上讲,一个有这理性追求目标的人类其实离人工智能更近,而离物理基因更远。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和算法的融合指日可待了呢?
我是道家弟子,一个既沉醉于道家思想、又拥抱现代科技的修行者。老子曰过:一阴一阳谓之道。在东方与西方,在古代与现代,在宏观与微观,在表象与洞见,在具象与抽象,在感性与理性,在艺术与科技,在极简与复杂之间徜徉,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