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武安侯府所在地西四北八条:北京胡同185
西四北八条,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424米,均宽6米。明代称武安侯胡同,因武安侯郑亨府第在此,故名。清代演为五王侯胡同。1911年后又演称武王侯胡同。因是西四北西侧目南向北数第八条胡同,1965年更名西四北八条。为北京市平房住宅保护区。
武安侯郑亨何许人也?——
郑亨(1356年—1434年),是明朝初期的著名将领,出生于合肥(今属安徽)。他的父亲郑用因追随明太祖征战有功,累封至大兴左卫副千户。洪武十六年(1383年),郑用年老退休,由郑亨袭取父职。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郑亨应募出使鞑靼,至斡难河,后升为密云卫指挥佥事。
在靖难之役中,郑亨率部投降燕王朱棣,并在随后的战役中屡立战功。他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包括攻克蓟州、大宁等地,并在真定之战中先登破敌,因此被进封为指挥使。在朱棣攻大宁时,郑亨率数百人潜入关后,成功断其后路,使得燕军顺利到达大宁,因此被进封为北平都指挥佥事。他在郑村坝之战中夜袭敌军,西破紫荆关,攻掠广昌,夺取蔚州,兵进大同,因功进封都指挥同知。在白沟河之战中追击南军至济南,后因战败东昌而回军深州。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攻破东平、汶上,郑亨在小河兵败后,与朱能主张继续进军,最终朱棣攻入南京,称帝为明成祖。
明成祖即位后,郑亨被封为武安侯,名列靖难功臣第五,升任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加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食禄一千五百石,获赐铁券,并留守北平(今北京)。永乐年间,郑亨多次担任总兵官,镇守宣府、开平等地,并参与了明成祖的五次北伐。他在北伐中屡立战功,特别是在永乐八年(1410年)的北征中,他督护运输兵饷,并在出塞后统领右哨,追击本雅失里,大破阿鲁台,论功第一。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仁宗继位后,郑亨出镇大同。洪熙元年(1425年),他被任命为征西前将军,率军屯田,加强守备,解决大同边患。宣德元年(1426年),郑亨被召回北京,掌管后军都督府,不久再次镇守大同,并为宣府运送军粮。他还招降迤北部长四十九人,请求朝廷对他们加以厚抚,使得归附朝廷者络绎不绝。
宣德九年(1434年),郑亨病逝于大同,终年七十九岁,追赠漳国公,赐谥“忠毅”。他的妾张氏自经殉,赠淑人。郑亨持重、敦厚,善于安抚士卒,以聚敛民财为耻。出镇大同时,镇守太监扰乱军纪,被他依法制裁。镇守太监虽然不高兴,但在郑亨死后,却为他哀伤惋惜。郑亨的武安侯爵位由其子孙世袭,共历八世九代,至明亡而绝。
西四北八条9号、11号曾经是燕京造纸厂,为张学良投资创办。其址疑为清代的谦郡王府,始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的第四子爱新觉罗·瓦克达。顺治三年(1646年)因军功封三等镇国将军,次年,晋镇国公,又一年,晋多罗郡王,加号“谦”,职掌工部而参与政务。根据明代贵族府邸在明亡后往往被清代贵族继承的规律,再早9号与11号,很可能就是明武安侯郑亨的府邸。
西四北八条20号院是建国后张作霖义弟彭贤在北京的寓所,张作霖次子张学铭亦曾在此院居住。西四北八条20号院位于胡同南侧,为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建于民国时期,现为居民院。
西四北八条37号宝禅寺旧址。西四北八条53号庆宁寺旧址。

西四北八条是一条在历史演变中于居住功能之外增加了工业、商业、作坊、办公、餐饮、街道服务、社区警务、公厕等多种功能的多元化胡同。西四北八条东口开向繁华的西四北大街,与大街东侧的太平仓胡同西口相对,西四北大街的喧闹渗透进胡同中来。西四北八条西口开向赵登禹路,与道路西侧的富国街(原祖家街)东口相对。胡同西口内南侧被中国工业丝绸总公司的单位大院及楼宇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