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024年5月2-日签990

2024-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阳明先生_X自主

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66:人格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小理论主题为“人格”,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话题,那就是: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曾提出,人并非仅由生物本能和文化环境机械决定的产物,而是先天与后天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结果。我们往往低估了先天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忽视了记忆形成之前的早期关系与环境对人格的潜在影响。

人格,作为一种心理趋势的综合体,涉及个体在思维模式、价值观、社交互动、行为习惯、情绪体验等方面的个性化表现及其与他人的差异化。诸多研究者赞同人格基于生物基础,先天因素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社会普遍关注后天成长环境对人格塑造的作用,使得先天因素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在人格的构建基石中,存在一种被称作“精神胚胎”的概念,它在个体生命的萌芽阶段就已初露端倪,表现为婴幼儿时期的气质性格,影响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化为个人人格特质的核心基础。例如,剑桥大学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新生儿对声音刺激的不同反应,如转向或避开声源,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们未来可能的内外向倾向。

“精神胚胎”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得到了多个学科领域研究的证实:

  1. 某些人格特质与生物性特征间的直接关联: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研究者如Roberts与Jackson揭示了特定基因序列与人格特质如攻击性之间的联系。同时,哈佛大学教授Jerome Kagan的研究也指出,人的某些生理特征,如易感染性、皮质醇水平和心率等,与人格特质如情绪稳定性、自我压抑程度等具有相关性,这些生物性特征在胚胎时期就已经被设定。

  2. 一些人格特质不受年龄增长的影响:纵向研究结果显示,从婴儿时期就表现得较为活泼、敏感的个体,在成年后更可能具备较高的外向性得分。即使经过数十年的生活变迁,他们在童年早期展现的气质性格仍与成年后的人格特质保持了一致性。

  3. 后天环境改变对某些人格特质影响有限:明尼苏达大学针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即使他们在出生后分别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仍有很高相似度,这证明了先天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至于“精神胚胎”到底为何物,它决定了个体人格特质的整体趋势和相对位置。Caspi、Robert与Shiner提出的“人格成熟定律”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在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外向性等方面总体上趋向成熟,但这种成熟度的变化是相对于个体过去和现在的状态而言的,精神胚胎在其中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早期的亲子关系和社会化环境对人格形成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个体尚未形成记忆的阶段,家庭环境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例如,亲子关系的亲密度、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响应速度,都将深远影响个体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以及日后的社交能力。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行为示范以及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奖惩制度,都在无形中塑造了孩子的人格特质。

尽管生命早期的许多经历和环境因素被遗忘,但它们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影响早已深植于精神胚胎之中。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还能理性看待个体对自身人格塑造的主观能动性。

牛津大学的研究者指出,尽管基因和环境在人格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个体始终可以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即我们都有一个基于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受环境影响的自我,以及一个由个人追求的价值观和目标定义的自我,最后一个自我才是真正自主并具有决定性的。因此,尽管人格的形成受到先天和早期环境的深刻影响,但我们依然可以成为自己人格塑造的主人,通过认识自我、调整环境,以及确立并追求个人价值观和目标,来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

今日电影推荐:《致命ID》

2003年美国上映,
关于人格,结局反转,
豆瓣评分8.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