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专业阅读——听张祖庆老师讲座
今晚聆听了张祖庆老师关于教师阅读的课,收获满满。当中提到的书,也曾读过,但多是浅尝辄止的汗颜,今晚为老师渊博的学识折服。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但要多读,还要多写。老师们阅读的各种问题在张老师的讲解中迎刃而解。接下来还是实践最重要。当人把自己放在退无可退的地步时,应该就是迎难而上的顿悟。阅读着当下,真是说得轻松,坚持难。希望以后不为读书找借口,哪怕是读一页,总有一页的收获。
下面就是今晚讲座的内容,和朋友一起学习。
孩子是应该阅读的。国人通常将孩子上学称为“读书”,而非写字,就是这个道理。
家长是应该阅读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不阅读,家庭就缺少阅读氛围;家庭缺少阅读氛围,孩子就很难养成阅读习惯;孩子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即便目前看起来学业成绩还不错,也是一个潜在的后进生。
老师是应该阅读的。一个教书的人,至少应该是一个读书的人,如果再进一步则是写书(写作)的人。如果一个老师自己不读书,却苦口婆心教导孩子读书,那是何其的荒谬?
一、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运动与思考。
运动,维持肉体的强健。
思考,润泽精神的成长。
肉体终将衰朽,而精神可以传承,乃至永恒。
而读书是促进思考的最佳方式。手里有书,脚下有远方的人,日子充实,内心笃定。
脚步无法丈量的路途,文字可以。
眼睛无法抵达的地方,文字可以。
自己无法经历的生活,文字可以。
不读书的人,天与地都是狭小的,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甚至一辈子也只是无数同质的日子周而复始的循环;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至少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读书,是灵魂的壮游,让自己的生命辽阔与深远。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人就像一个圆,圆越大,与外界的接触就会越多。而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读得很少,就越觉得还有更多的书值得去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
穷你我一生之力,无非是追寻自由。
有休闲时间——身体自由。
有资金储备——财务自由。
有内在宁静——思想自由。
身体自由是有限的,因为要供养肉身,养家活口,不得不忙碌奔波;财务自由也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因为大部分人的收入都只是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已;
只有思想自由是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实现的——一卷在手,即可思接千载,神游八荒,与天地万物交谈,与古今大师会晤。
更何况,“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语),当世界露出獠牙时,我们可以用书作为铠甲,扛过所有的苦与痛。
二、有什么推荐的图书?
我读过许多印象比较深刻的专业书籍。让-雅克·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很经典,这本书用小说的形式承载着教育理念。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教育专著都烧掉,只留下最重要的三本,那么《爱弥儿》就是其中一本。阅读这本书,需要我们沉下心,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才能啃下来。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大家耳熟能详,但是能真正读下来并且融会贯通的教师并不多。这本书绝对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经典著作。一本50多年前面世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专著,对于当今教育中的大部分困惑,大多能提供解决方法,这太了不起了!从对古今中外教育的对照中,我们会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
还有苏联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这些书的体裁是故事体,文字很有诗意,案例特别动人。
现当代的专业著作,如《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内容直抵读者心灵,引导我们反求诸己、反思当下,让我们直面自己内心的挣扎,帮助我们在内心伤痛处寻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很多教师都接触过,这里就不展开讲。罗恩·克拉克的《优秀是教出来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特别适合年轻教师或年轻班主任阅读,书中有很多关于班级管理的实用小技巧。如果我们把罗恩·克拉克的这本书和电影《热血教师》配合起来看,那么会有更多的收获。
再推荐佐藤学的三本教育著作。一本是《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主要讲的是课堂变革;另一本是《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主要讲的是课程建设。在这两本书中,佐藤学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
佐藤学还有一本著作《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这本书虽然只是薄薄一册,但很有意思,书中他提出卓越教师是“匠人+专家”,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一线教师的认同。
曾经,我读过《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是一本教育专业著作,这本书从“逆向设计”的角度,谈到如何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着手,设计我们的教学,书中内容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提到中国现代的教育专著,我认为绕不开两位名人——陶行知和叶圣陶。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理论,都值得教师反复悟读。他们的著作既有可读性,又有深刻性,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作为班主任,作为语文教师,这两座高山是一定要攀登的。
当代教师的作品也有不错的,这里推荐两本书。一本是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这本书特别接地气,阐述了一线教师如何通过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提升自我。另一本是李政涛教授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本书的文笔与思想俱佳,值得阅读。
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很有深度,如果你不能沉下心来,可能看几眼就放在一边了,建议教龄五年以内的教师暂时不要阅读,如果你的理解力比较强,那么可以尝试一下。
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中的学术勇气值得赞赏,他提出要以言语表现为核心,重新建构语文课程,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语文教师,包括王崧舟、管建刚等。当然,任何理论的建构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潘教授的观点要辩证地思考,只有分清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有待商榷的,才能不被一本书左右。
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潘庆玉教授的《语文教育哲学导论——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从言语的本能,即人为什么学语文的高度阐述语文教育的哲学意义。读了这本书,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审视当下的语文教育。叶黎明博士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对写作教学的内容作了重新梳理,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值得研究写作的教师阅读。
在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一书中,李教授站在人的言语生命的角度去研究语文教学,逻辑性很强,语文教师可以看看他是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他的观点的。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比较有代表性,影响了许多教师。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汉语·阅读》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从不同方面重构了语文教学的内容。
于永正老师和支玉恒老师是我特别钦佩的前辈,他们的教学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文字简洁清浅,隽永深刻,非常有味。一直以来,《教海漫记》是我案头的教育必备书。支玉恒老师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周一贯先生说,支玉恒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尚未被破译的黑匣子”,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与支玉恒老师有关的书中,我推荐施茂枝的《支玉恒语文教学艺术研究》,这本书研究的是支玉恒老师的教学艺术,广受读者好评。
吴非,本名王栋生,他既是著名特级教师,也是杂文家。吴非老师非常有个性,他说“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什么都看透了,也不能放弃理想”……《致青年教师》《不跪着教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大家都可以找来读一读。
教师还要读一些心理学专著。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为了确保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教师自己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开发学生精神宇宙的心理学知识。《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关于自我认识的书,还有《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养育男孩》《养育女孩》等,都介绍了养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家里有男孩的教师可以读读《养育男孩》,这本书或许对你有帮助。父亲和母亲应该怎样陪伴孩子长大?大家可以读一读李子勋的《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为何家会伤人》是武志红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会让你对原生家庭有更深层的了解。
三、怎么读书?
“读书,自以为非”。这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先生,生前对我说得最多的话。他常常告诫我,人啊,绝不能自以为是。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知之甚少,这叫“读书,自以为非”。
我记住了先生的话。因此,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顺境、逆境,我始终和书在一起。“读书,自以为非”,让自己始终保持饥渴状态和谦卑状态。
我始终记得,世界上,还有太多值得我们好好读的好书没来得及读。
关于读书,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经验。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有这么几条阅读建议,供读者参考。
多读经典,少读烂书
叔本华曾说:“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金克木先生也曾说过“书读完了”,大意是,书是读不完的;如果我们读“书中之书”,书是读得完的。至于哪些是“书中之书”,我们可以读读金克木的《书读完了》,里面提到很多“书中之书”。
我们要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外国的,中国的,凡是经典,都可以找来读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川端康成、塞万提斯、马尔克斯、海明威、加缪……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止庵的《插花地册子》,都提到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可按图索骥,找来读读。
四、敢于闯进阅读伸展区
阅读需要大胆地走进伸展区。伸展区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不要害怕深度阅读,那是你通往未知世界的路。一本书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有深度的书,会为我们打开一条通往广阔天地的路。恕我直言,韩寒的书,郭敬明的书基本上不会为你打开通往世界的路的。
周国平的哲学随笔,文字隽永、清新,耐人寻味。可以读,但不能只读他的书。同样是哲学书,唐君毅、徐复观、冯友兰、王阳明的书有一定的挑战性。读了之后,我们会深入思考目前自己的存在,引发对存在的自我拷问。也有的书是读不懂的,比如《存在与时间》我现在就读不懂。读不懂,暂时不读它。等到有一天,想读了,再打开。读不懂的书,是一座座高山,一直存在,令人敬畏。它们默默召唤我们,等有足够脚力之时,再去攀登。
唐君毅《人生体验之续编》,读起来有点累,对我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伸展区。但这本书读了,很有启发。有段时间,我对他人对我的评价比较在意。有一天,我读到了这段话:“一个人名满天下,他即存在于天下一切人之是非毁誉之中。而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他即永远存在于后代无限的人之是非毁誉之中。这些都是世间俗情不容否认的事实。”这番话,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这句话,也让我想起庄子的“举世荣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从此以后,人家对我的正面评价也好,负面评价也好,我都笑笑。誉之毁之,他人之事,何必理会。这本书是我的知音之书、伯乐之书、生命之书。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虽然有一些地方读不懂,但是慢慢地啃,算是把它啃下来了。
五、做一个荤素不忌的阅读者
我是非常赞同读杂书的。
我读书,有时候完全凭着好奇心去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到底讲什么呢?于是找来读。有一本书叫《为了报仇看电影》,看题目也很有意思,于是,下单。文字学要读,经济学可读,古典文学要读,哲学史、建筑史等亦可读。读书要杂,读得进就读;读不进,暂放一边,不去硬读。
我喜欢把相关的一类书,混搭在一起读。
自然主义经典《瓦尔登湖》,可与《沙郡年鉴》《林中水滴》混搭着读。后两本书,文字非常优美、诗意,好读,耐读,常读常新。
对大地的描写,我喜欢把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和陈冠学的《田园之秋》《芳草》对比着读。两位作者,都用质朴的语言,对一年四季物候进行诗意描写,对一年农事进行客观书写。这样的文字,散发着泥土芬芳。读这样的书,让人澄明。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也是可以对比着读的。这两本书,把西北黄土地上的村庄生活,写得宁静诗意。
作家汪曾祺有一本《人间草木》,大学教授周宁也有一本《人间草木》。前者轻盈,后者凝重;前者写花草虫鱼,后者写人间百态;前者风轻云淡,后者荡气回肠。轻松闲适时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如品佳茗,回味无穷;意志消沉时读周宁的《人间草木》,如观悲剧,让人顿悟。
同样是写死亡,余华的《活着》让人喘不过气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则相对客观冷静。
写西南联大往事,岳南的《南渡北归》人物众多、资讯翔实、跌宕起伏,是一曲磅礴的大鼓;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则如纪录默片,客观、理性、怀旧,如一首隽永的小令;何兆武的《上学记》则以“我”的眼睛为摄像机,精准地还原一代大师的课堂神采,似一幕精彩的戏剧;宗璞的《野葫芦引》则以小说笔法,诗意叙述那个年代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如一壶醇香的老酒。
儿童文学,则更适合这样混搭着读了。成长小说、动物小说、幻想小说,一个类型一个类型去读,其乐无穷,不亦快哉。
六、偶尔批注,懒得摘抄
曾有机会造访周一贯先生的书房“容膝斋”。先生做学问之严谨,让人肃然起敬。书房里,二十几个抽屉,分门别类,摆放着一叠又一叠文摘卡。怪不得,我常常在先生的书中、文章中,读到无数恰到好处而新奇精妙的高人论述。仿佛,这些句子和案例,先生总能信手拈来。事实,盖因先生勤于摘录也。
受到触动,也曾下决心学着做,然缺乏长情,坚持半月,最终放弃。书还是要读的,怎样留下一些痕迹呢?于是,在字里行间做点批注,表示来过一遭。我总认为,一本书里精彩的句子,眼前一亮的观点,一定会像钉子一样钉在心里,在无意间被我们记住。记不住的句子,说明它不够打动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深有感触,我会情不自禁地把它们画出来,偶尔做些批注。不必洋洋洒洒,三言两语,便可。
一直以为,做批注,是最笨也是最好的阅读方法。金圣叹《华冠堂六大才子书》,就是典范。尤以《水浒传》为最佳。读金批《水浒传》,我们不但学得文本细读的方法,也能悟得批注的门道。
批注,可以多轮次进行。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地批,不同时期的“我”,不期然地在同一本书中相遇。
真好,真好。
七、迷恋TA,读透TA
《红楼梦》里有关于香菱向黛玉学诗的章节,颇有意味。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段话,既是作文之道,亦是读书之道。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告诉我们要大量地、持久地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所读之书的品质,决定了读书的收获。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一书里进一步阐释道:“倘使我们有一年工夫,把杜工部诗抄一百首,李太白诗一百首,陶渊明诗一共也不多,王维诗也不多,炒出个几十首,常常读,过了几年拿这几个人的诗再重抄一遍,加进新的,替换旧的,我想就读这四家也就很够了。”
是这么个理儿。比如读一本《戏剧大全》,每家选一部戏,你读了近百部。不如老老实实研读莎士比亚、研读《西厢记》。读《戏剧大全》之类的书,犹如进入万人会场,人头攒动,却不相识,不可能学到真本领。还不如在一些小小的沙龙里,有机会跟高人倾心相谈。就像我们平时逛菜市场,总不可能每样菜都看一遍,再下单,而是选自己喜欢的。“学问如大海,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所要喝的,只是一杯水,但最好能在上流清的地方去挑,若在下游浊流地方喝一杯浊水,会坏肚子的。”钱穆先生所言甚是。
最近几年,我每每迷上一个作家,就会把这个作家的所有书找来阅读。前提是,这个作家的作品,总体水准相当高。中国当代作家阎连科,是一个奇异的存在。他独立特行,不依附于某些组织,而是按照自己的风格去写作去发表,写出一部部让人惊叹的作品。总体来说,我以为阎连科不逊色于莫言、贾平凹、王安忆等作家。他写的书我都找来读。其他,像孙犁的书、汪曾祺的书、沈从文的书,我几乎全部读过。
总括起来,读书之于人的成长,意义非凡。我总认为,一个老师,教书生涯前八年,靠的是灵气、机遇。但是到后期,他跟别人比拼的是什么?一定是底蕴。底蕴是怎么来的?是书堆里冒出来的。
有老师问,你要写文章,要看电影,要上公开课,现在还要做课程,你的时间哪里来?老师们,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一年下来,你能够精读20本书,十年就可以精读两百本书。我一般出差时,在飞机上可以看完一本书。每次参加会议,都会带一本书。开会之前,开会间隙,都会挤出时间看书。有时候,一些无聊的会议,有机会读书,也读。开会偷读,莫大享受。
八、如何找书?
“你的下一本书,就藏在你正在读的这本书里。”
我的回答,常常让问的人一头雾水。
真不是故弄玄虚。下一本书,真的就藏在你正在读的这一本里。
这叫顺藤摸瓜。
几年前,读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这本书里,张文江跟黄德海对谈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谈到这套卷轶浩繁的小说,两位做学问的都无比感慨永玉先生的创造力。继而,谈到黄永玉受他的表叔沈从文影响甚大。后来,两位作家再挖下去,我们了解到,沈从文受当时的湘西王陈渠珍影响非常大。
沈从文曾做过陈渠珍的秘书,文风深受陈渠珍影响。陈渠珍曾用文言文写过一本小说《艽野尘梦》,文辞优美,情感深沉,颇值一读。而陈渠珍本人,受唐宋笔记影响很深。
你看,由张文江的书,一路追踪,可以追到沈从文,追到陈渠珍,追到唐宋笔记。就这样顺藤摸瓜,可以摸到很多可读之书。
这种顺藤摸瓜法,我在读刘绪源《今文渊源》的时候,就用过。
《今文渊源》一书里,刘绪源先生重点考察了五四那一代“谈话风”作家,因袭了哪些作品,进而形成固定风格的。书中,刘绪源提到了很多作家的源头。溯流而上,我们就可以在文学的源头,找到很多经典作品。
同时,因为喜欢刘绪源先生的作品,我又把作者的一系列书找来读。我先后读了《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文心雕虎(新编)》《文学中的爱情问题》《当代散文选析》《解读周作人》《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逃出"怪圈"》《人生的滋味》《体面的人生》《苦茶与红烛》《隐秘的快乐》《桥畔杂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些书绝版了,几经辗转,在旧书摊或者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的)《美与幼童》,甚至连他编的《百年中国小说精华》也找来读了。
从刘绪源的《儿童文学三大母题》《文心雕虎》入手,我又找到了他反复提及的作家和作品,又一次展开了中外儿童文学追阅之旅。
你看,由一个点,到一个面,再由一个面,扩展为一个个几何体。视野,就这样逐渐打开。
找书还有一个好方法,跟着师友读。
浙江小语前辈中,已故的钱正权、沈大安先生对我影响颇大。他俩都爱阅读,爱把自己喜欢读的好书推荐给年轻人。《寻找家园》《巨流河》以及相当多的哲学启蒙读物,都是两位先生推荐给我的。
这几年,我遇见了不少爱读书的朋友。傅国涌、干国祥、郭初阳、王小庆、冷玉斌等,都是饱学之士。他们阅读面之广博,读书之精深,是我远远不及的。也因此,我常常会在他们的聊天中,在他们的朋友圈、微信公号或作品里,觅得他们读书的蛛丝马迹。有时会像小粉丝一样,跟着买他们读过的书。否则,我跟他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越来越无法对话。
傅国涌先生是历史学者,他极其博学。哲学、文学、历史、神学、诗歌、社会学、儿童文学,几乎无所不通。曾去过傅国涌先生家。人,真的是在书的缝隙里行走的。傅先生几乎对每一本书在哪个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我一边听他讲书,一边拍些书的封面,回家后有选择地下单。
每每与傅先生相聚,一众人只有聆听他高谈阔论的份儿。听傅先生海聊,是人生一大快事。傅先生的挚友景凯旋先生,学问博大精深,但每次和健谈的傅老师在一起,景老师便成了配角。景师出过很多作品,他亦送过我几册,从他的作品里,我又获得了很多阅读的线索。
干国祥兄是教育界奇异的存在。他对哲学、现象学、阐释学、训诂学、人类学、神学、儿童文学、诗歌,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这些年,谷里书院跟他合作比较多。我们请他讲阅读,讲写作,讲备课。他在讲课中旁征博引,屡屡让人叹服。我也在听课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好书线索,也会情不自禁地追读他曾经读过的部分好书。
郭初阳兄、小庆兄、冷玉斌兄,个个都是行走的书柜。在聊天中,他们常常会蹦出一些金句,我也常常获得不少好书线索。于是,我的钱包又干瘪了,书房又成灾了。
最近,初阳兄寄给我他的新书《这样读透一本书》。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也是一本厚重的书。初阳在这本小书里,谈了如何选书,如何读书,并以《动物庄园》为例,谈如何读透一本书。
“慧意玲珑”,是我读完初阳这本书的感受。薄薄的,200多页,开本也小小,一本小巧玲珑的书。但,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智慧。
在《怎样找到好书》一文中,初阳提到跟着知名出版社读书、跟着著名丛书找书、顺藤摸瓜找书。跟我的看法类似。
我找书,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找不同类型的“史书”。世界文学史、中国文学史,都能找到很多不同的版本,里面藏着海量书单。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钱穆讲授中国文学史》(钱穆)
《中国文学简史》(林庚)
《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 骆玉明)
《文学回忆录》(木心)
《中国现代文学史》(夏志清)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王德威)
《灰阑中的叙事》(黄子平)
《中国文学课》(陈思和 郜元宝 张新颖等著)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的人文教育》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如何阅读西方正经典》
《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米兰·昆德拉)
好书买不完,好书读不完。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很多时候,买书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如果非要买些书,我常常找到下面的几本书,从里面找到很多教师或家长可以读的书。
九、关于读书的书
《教师阅读地图》(魏智渊)
《读书是教师最美的修行》(常生龙)
《给教师的阅读建议》(闫学)
《迷人的阅读》(朱煜)
《插花地册子》(止庵)
《文学回忆录》(木心)
《读书 ·教书》(冷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