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那些事儿#《尚书今古文注疏》11:创世记
#我的中国那些事儿#《尚书今古文注疏》11:创世记
尧典第一上 夏虞书一
原文第二段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读完羲仲的职责后,第二段说什么就比较清楚了。这是中国版的创世记。
原文:申命羲叔,宅南交。
《大传》注:尧帝南抚交趾。交趾我仅知道是今天的越南。随着疆域的扩大,交趾的范畴或有所变化。《大戴礼少间篇》说:昔日虞舜以天德嗣尧。朔方即北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意思是北方幽都、南方交趾,东西方那日月出入的地方,都臣服。
除了羲叔,其他三人都讲了地名,所以司马迁认为南交就是交趾。是否可以拆开来解释:南方的交趾。呼应宅嵎夷,曰暘谷。
郑康成注:夏不言【曰明都】三个字,磨灭也。不懂。关键是孙星衍也不懂,郑康成为什么注解这些字。
南交的另一解释。
南交,《书纬》说:春夏相交,秋冬相互,这叫母成子,子助母。又说:春尽之日和立夏之初,时刻相交。东方之南和南方之东,位置相交。四季都举仲月之候,言不统季、孟,与此言交,明四时皆然。
《大传》注:【中祀大交】春为元,夏为仲,五月南巡狩,仲祭大交气于霍山。南交称大交。
这些都是解释交的意思,似乎不太符合上下文之义。
原文:平秩南讹,敬致。
我从网络找来的原文写的是平秩南为。
司马迁注:讹作譌,平作辨。平秩讲到羲仲的时候就解释为便程,使课其事。
《释诂》说讹,行动的意思。《说文》的意思也是如此。
《汉书·王莽传》说东巡劝东作,南巡劝南譌。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群经音辨》说譌就是为。这也解释了两个文本的文字差异。
敬致,敬极致。
江氏声以为致日。
《周礼冯相氏》说: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观测天象定四季,不同时节所用的参照系统不同,似乎分《月令》和日影等。
冬至那一天,日在牵牛,景长三尺,即影子长三尺。夏至那一天,太阳在东井的位置,影子长五寸。这影子长短的极致,正是阴阳二气的变化之时。
寅宾出日和敬致,分别描述了东作与南为的时间。接下去该说用以正四时的星象了。
原文:日永,
马融注:日长,则日漏60个刻度,夜漏40个刻度。通过计时漏上,白天所占刻度长度来辨别什么时候白天最长。
郑康成所注在刻度量上与马融的差了5个刻度。55度和45度。
关于刻度的变化,《考灵灼》说九天增减一个刻度,春分到夏至有92天,应该增加10个刻度。春分白天漏50个刻度,那么夏天就应该是60个刻度。其它说法,不再赘述。
永,《释诂》解释为长。好像太阳永远不落山,日永。
《白虎通日月篇》说:白天为什么会有长短呢?阴阳更相用事,即阴阳消长的缘故。所以夏天白天长。夏日宿在东井,出寅入戌——这是北斗七星所指星象变化。
原文:星火,以正仲夏。
郑康成注:星火,大火之属。司马之职,治南岳之事,得则夏气和。夏至之气,昏火星中。
司马是夏官,南岳就是霍山,在今天安徽六安市霍山县。南岳现在我们知道的是衡山,大概是随着古代疆域范围的扩大,四岳所指也有所变化。山外有山,一山还有一山高。
昏火星中,也是天象。
《月令》说仲夏,昏亢中。仲夏北斗指向午,杓挟龙角。角、亢在午,那么氐、房、心尚在巳。
《月令》与《尚书》的星象差异,郑康成的解释是《月令》看的是每月第一天,《尚书》总举一个月。
孙星衍解释说《月令》是月朔登明堂颁政之书,所以根据朔日的黄昏来说。《尚书》总举一月,说的是朔到晦的整体状况。仲夏的最后一天与季夏的第一天,仅仅相差一天,但是火星已经从巳移到午的位置了。
后人将二者理解为岁差是讹误。
星火,以正仲夏即观测星火的位置,确定夏至。
原文:厥民因,鸟兽希革。
《释诂》解释儴就是因。
《说文》说汉令,解开衣服耕种叫做襄。天热了,耕种要继续。
郑康成注:夏天,鸟兽的毛少,可以看到皮肤。
《汉书·晁错传》说扬粤之地,鸟兽毛少,比较耐热。皮肤裸露散热快,这是有道理的。
夏至,民众解开衣服继续下田耕种,鸟兽毛少,可以看到皮肤。
打完,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