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简友广场想法

语用病句七

2023-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自羽的学习账号

《语病百讲》学习目的

写作都是和文字相处,了解语病是为了给写作打基础。这是写作的必学知识。只有不写出没有毛病的句子,才能组成完美的段落,形成优质的文章。

作者:李明洁,语言学博士,教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偏重文化认知和社会记忆领域。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语气失当

病例1:经查,这起交通事故是由于司机酒后驾车造成的。汽车失控后冲向非机动车道,当场撞翻一辆摩托车,又冲向人行道。加上车主本人,死伤人数才达到五人。

病例2:这次证书考试由于时间紧张,他并没有准备得很充分,没想到果然通过了。

修改后

病例1:经查,这起交通事故是由于司机酒后驾车造成的。汽车失控后冲向非机动车道,当场撞翻一辆摩托车,又冲向人行道。加上车主本人,死伤人数公达到五人。

病例2:这次证书考试由于时间紧张,他并没有准备得很充分,没想到居然通过了。

分析

例1中最后一句“死伤人数才达到五人”,难道一场车祸伤亡五个人还算少吗?问题就出在其中的副词“才”上。“才”表示数量少,程度低,和“只”的意思接近。当我们使用这个副词的时候,往往带有对“数量少、程度低”的情况的不满意,有希望更多更高的意思。如“一共才三个苹果,不够分”这句话,因为有“才”,就含有嫌苹果太少的意思,语气是略为不满的。所以,如果说“死伤人数才达到五人”,就有嫌伤亡的人数还太少之意,那么,记者岂不是幸灾乐祸了吗?

例2中的副词“果然”用来表示事实与所说或者所料的相符。既然这次考试“没有准备得很充分”,那么,“通过”是意料之外的,与原有的预期并不相符,用“果然”来修饰就不合适了。应该改用“居然”来表示出乎意外。

上述两个病例都有“语气失当”的毛病,这里的语气是说话的口气,人们说话的时候,除了表述事件、说明器,也顺带会夹杂说话人对这些事件和情况的看法或者态度。这些或褒或贬、或实或虚的语气一般是通过选用不同的来完成,所以,选用与语气相关的副词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语气的倾向。

拓展表示语气的副词

副词词的基本用途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包括表示程度、情状、频率、范围、否定的多种类型。其中,有些副词主要是用于表示语气,例如:难道、究竟、也许、偏偏、莫非、岂、大概。

同一个句子,如果使用不同的副词,表明的语气可以截然相反,例如:

他八岁的时候就认识了200个汉字。

他八岁的时候才认识了200个汉字。

第一个句子用了“就”,带有褒奖的语气,是赞扬这个孩子识字多或者识字早;而第二个句子用了“才”,则带有贬斥的语气,是觉得八岁的孩子识字200个太少了,或者说早就该认识这么多字了。

可见,使用不同的表示语气的副词,是和说话人的态度紧密相关的。


偷换主语

病例1:年仅24岁的农民工刘明明,在前不久发生的暴风雪中遭遇车祸,造成多处骨折。同行者为救他的性命,12次向人下跪求教,却屡屡遭冷遇,最终命丧狂风暴雪之中。

病例2: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两次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病例3:当歹徒们偷袭警察的时候,被警察反包围了,歼灭了四名持枪拒捕者。

修改后

病例1:年仅24岁的农民工刘明明,在前不久发生的暴风雪中遭遇车祸,造成多处骨折。同行者为救他的性命,12次向人下跪求教,却屡屡遭冷遇,最终刘明明命丧狂风暴雪之中。

病例2: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两次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产品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病例3:当歹徒们偷袭警察的时候,被警察反包围了,四名持枪拒捕者被歼灭。

分析

“农民工刘明明命丧狂风暴雪之中”的新闻看得让人非常揪心。由于部分人的冷漠,一个本可以挽回的年轻生命离开了人世,真是叫人扼腕叹息。不过,让人同样感到可惜的是这则新闻的导语。例1照录了导语的全部内容。按照导语的说法,下跪求救、屡遭冷遇以及最终丧命的都应该是这个句子的主语“同行者”,至于刘明明的命运,导语中毫无交待,记者在行文中的这一疏忽,险些造成“生者赴死”的假新闻。可见,“命丧”的主语是省路不得的,否则,指代的错误就“乱点了生死簿”,可谓“性命交关”。

例2出现了一个主语“这家工厂”,可见这个主语只能和“两次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搭配,而“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的却不是“这家工厂”,而应该是这家工厂的“产品”。

例3中“被警察反包围”的主语是“歹徒们”,但“歼灭了酒名持枪拒捕者”的主语只能是“警察”,原句一口气下来不加区别,偷换了主语。不如把最后一个分句改为“四名特枪柜捕者被歼灭”,这样“歹徒们”这个主语就可以一以贯之了。

拓展复句中主语的隐现

例1的错误和复句中主语的隐现问题有关。

一个复句包含几个分句。一般而言,分句的主语相同,以省略为常。例如:

你每天坐校车上学,应该知道开车的时间。(蒙前省略)

掌握了拼音,外国人学习汉语就方便多了。(蒙后省略)

复句中九个分句的主语不同,通常是不能省掉一个的。上面的例1,“下跪求救、屡遭冷遇”的主语是“同行者”,命”的主语是“刘明明”,两个主语都不能省。但是,个别时候也可以省略,例如:我去过这所学校,挺远的。

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这所学校”,蒙前面一个分句的宾语省略。这种省略,是汉语灵活性的体现。但是运用要小心,要注意后面省略的主语,必须是上文出现过的,表义要明确,不能让人产生误会。


视角混乱

病例1:瞧这一家子,生了17个。

病例2:王家是个极为特殊的家庭。全家共四口人,除了二儿子王觉外,父亲王德海、母亲崔永珍和大儿子王静都是残疾人。

修改后

病例1:瞧这对夫妇,生了17个。/瞧这一家子,娃娃17个。

病例2:王家是个极为特殊的家庭。全家共四口人,除了王觉外,父亲王德海、母亲崔永珍和大哥王静都是残疾人。

分析

报纸上有一则照片新闻,题目是“瞧这一家子,生了17个”。“一家人”具体指谁呢?一般来说,一家人要包括父母和孩子,如果这对夫妇的孩子比较多,每个孩子再生育几个孩子,那么,一共17个也不足为奇。可是,我们仔细看照片,发现是一群孩子围着一位母亲,再看文字介绍:“美国阿肯色州的一对夫妇2日迎来了他们的第17个孩子。”也就是说,生了17个的是“一对夫妻”,而不是“一家子”。这个标题之所以令人费解,是由于两个分句说话的视角是不一致的。前者是以“一家子”为参照点,后者却是以“一对夫妇”为视角。从不同视角出发的话语不能协调,导致理解的困难。修改的办法就是统一使用选定的一个视角,例如,可以改为“瞧这对夫妇,生了17个”或者“瞧这一家子,娃娃17个”

例2的视角相互重叠。王觉既然是“二儿子”说明是以父亲王德海为参照来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可是后面又称呼王德海为“父亲”,那就暗示是以二儿子王觉的视角来理解,这样就造成了两种视角的冲突,使人们的理解陷入混乱。所以,两个视角只能选其一。

拓展说话的视角

所谓说话的视角,对说话人而言就是站在什么角度来表述事情,而对听话人来说则是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理解话语。

说话者和受话者都具有线性的特征,只能一以贯之。当理解的对象涉及很多复杂的因素时,我们很难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处理,只能以其中一个因素作为参照点将其他因素统一起来。如果句子提供的参照点不止一个,人们就不得不在同一个理解过程中不停地变换视角来观察同一个事物,这就会和人们普遍的理解习惯发生冲突,从而产生理解的问题。

上面的例子就是如此。视角混乱从现象上讲是一种只会出现在实际使用中的语用病句,而其本质则是语义上缺少统一的参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