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窑乡 (原孟津县煤窑乡)

2020-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鑫旭同城

煤窑乡位于河南孟津县县境西北部,北濒黄河,南临横水乡、东与马屯乡相连,西与新安县仓头乡接壤。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8公里,面积4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54%。乡政府所在地曾家村,离县城26公里。

基本信息

全乡有12个村民委员会,128个自然村,129个村民组,3270户,14944人,人口密度为316.4人。1985年耕地总面积28143亩,人均1.9亩,总人口中除回族1人外,均为汉族。2000年煤窑乡更名为黄鹿山乡。2005年,撤销黄鹿山乡,其行政区域划归小浪底镇管辖。煤窑乡虽居浅山区,但距深山区高度标准仅差14米。地势西高东低,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处海拔481米。1956年煤窑乡建立。1958年与横水合并为横水人民公社。1969年分为煤窑公社,1984年改为煤窑乡,2000年又更名为黄鹿山乡。2005年,撤销黄鹿山乡,其行政区域划归小浪底镇管辖。

煤窑乡多石山,可作建筑材料,有待开发。有少量的煤藏和耐火陶土,只宜小型开采。山间多坡地,水土容易流失。横水和清河两条小河从山沟流过,水量不大,难收灌溉之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烟叶为主。建国后随着耕地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1984年平均亩产392斤,总产达1342.7万斤。经济作物以烟草为主。煤窑乡是全县最先种烟草的一个乡,从1978年开始,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85年达4129亩,有不少村民靠种烟脱贫致富。山区林果品种较多,主要有柿子、枣、梨、桃、杏、苹果等。其中苹果是196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1985年有苹果园142亩,1983年后又培植山楂树数万株。材林以桐、杨、刺槐为主。1985年末植树达14.1万株。

历史沿革

1969年,乡建立了农技站。1984年农技站开设农药、种子门市部和农业技术咨询站。小麦、玉米、红薯、花生、高粱、芝麻等农作物,已基本实现了良种化。

1969年建立了农业机械管理站,到198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80.1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台,小型及手扶拖拉机5台,农用汽车2辆,农用排灌机械73台,水泵53台,喷灌机6套,农机产品加工械399台,胶轮小平车2044辆。背式喷雾器758部,机动喷雾器7部。

由于水源缺乏,岭上居民历来以缺水为苦。建国后开挖水渠,兴修水利。1985年,全乡已有大庙沟和于家嘴两座水库,蓄水43万立方米,水渠11公里,灌溉面积1774亩。1971——1979年共建提水站35个。1980年——1985年又建水窖2809个,可蓄水11万多立方米,全乡人畜用水问题基本解决。

由于山间坡地,机械耕作不便,大牲畜向来受到重视。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畜牧兽医技术的提高,大牲畜已从单纯役使逐步转向为役肉兼用。同时,猪、羊、禽也有较大发展。1985年末有大牲畜2910头,羊1627只、猪3030头、禽77629只。

1969年,煤窑有社办机械厂一个,各大队都有加工厂。1982年后,乡成立企业办公室,1984年又成立了经联社,领导乡村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到1985年,有乡办企业4个,村办企业10个。

1969年煤窑与横水分开以后,商业也随之发展,供销社建起了9个门市部和13个购销点。进入80年代后,个体商业发展较快,各村都有若干私人开设的小商店,集市贸易也初具规模。

建国前,煤窑山区只有两条可通铁轮牛车的道路,运输靠肩挑人抬。建国后,交通条件有所改善。1965年修通了妯娌至横水及煤窑经杨坪到卞家庄的两条石子路,1969年又加宽了这两条干线和通往各村的道路。1974年,煤窑经县城至洛阳始通公共汽车。1976年修通了曾家和步家的两座大桥,公共汽车通往最北的妯娌,运货汽车各村可到。

1969年,乡设立邮电所,有工作人员5人、电话总机1部,开展邮政、电报、电话、汇寄和报刊发行等业务。

1972年建立电管站,1975年新建电管所。至1985年,全乡有10千伏输电线路35.9公里,400伏输电线路57.7公里,配电房23座,变压器35台,2065千伏安。农村用电量15.6万度。

乡政府所在地设有银行、信用社、税所、粮店,办理信贷、税收和粮油购销业务。

建国前,煤窑乡各村设有初级小学,煤窑村设有中心小学(建国初改为孟津县立第十完小)。建国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至1985年,全乡有小学12所,初中5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12所小学均设有幼儿班。幼儿入学率96.3%。另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1981年县教育局对全乡1052个扫盲对象进行了检查验收,全乡达到了无盲标准。1983年上梭椤沟、下梭椤沟、妯娌、煤窑等村办起了10个科技班。学习有关农业、医药卫生、缝纫、果树栽培、烟草种植和烘烤等技术,参加学习的达5867人次。煤窑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激发了人民奋发图强精神,外出修鞋、木匠、石匠、水泥匠和跑生意者多。妯娌村在外求学谋职者比比皆是。

乡文化事业设有专职干部管理。1978年建成影剧院一座,可容千人以上。上梭椤沟、下梭椤沟、杨坪都有鼓乐队,每逢春节上街表演。

1955年,煤窑村、崔岭村先后成立了中西医联合诊所,1958年各大队建立医疗站。1969年又建立公社卫生院,1984年改为煤窑乡卫生院。1985年,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6人,病床12张。

自1983年后,煤窑乡一直是全县计划生育的先进单位。下梭椤沟还曾出席中央计划生育双先代表大会。1985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54‰。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