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目前中学教育的不是
我认为受过教育的人除拥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谋生技能之外,还应该拥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语)
本人在教育第一线工作十多年来,见到并被卷入了许多违背教育实质的事件中,有过盲从也有过挣扎,但终因各种局限性,许多事件自己只是充当了围观者和纯粹思考者的角色,践行太少,甚为自责。
一、现在学校教育的诸多“反教育实质”现象
1.学历越高并不表示人格越高尚、视野越开阔、格局越宽广。相反,伴随智力的发展,文化知识的贮备,随之长大的较多是“心机和欲望”。所以,关于高校学生的各种伤害或自伤的报道屡见报端,关于大学生以不当手段满足物资欲望的消息也时有耳闻,而位高权重者以权谋私或者各种学术不端现象也总能令人嗔目结舌。
2.在中小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考,老师的法宝;分,学生的命根”,又有这样一则笑话“怎样能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答曰:高考开设‘足球’科目”。这表明:我们的教育几乎全部围绕学科成绩进行。在关于分数的争取上,我们的师生秉承了史上“永恒主义教育目的观”,“人,只有靠他自己严格的方法才有指望;那拒绝严格方法的人是永远不会有所成就的。”法国教育哲学家阿兰(Alain)认为:“谁不在开头吃些辛苦,谁就终究愚昧无知”“什么儿童乐园,什么寓教于娱乐之中等等发明,我是不太相信的。那本来不是对待人的出色方法。”看来,现今教育所追逐的终极目标渊源颇深,除了现今社会的价值引导外,还有许多教育大咖的观点做支撑。
3.常常遇见一场一场的“教学改革”,但是较少听到所谓“教育改革”。在那些所谓的“教学改革”中,从上至下劳民伤财,铺天盖地。包括以下环节:修改教材,全体教师集中学习,网上培训,教学实践等等。但是,往往一场考试就能把一切打回原形。在这场几乎全名参与的活动中恰恰缺席了最重要的人群——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从来没有人问过他们的感受和需要,他们一直在围观,从未参与。这些运动似乎也像是在“完全没有追问教育的真正问题”的前提下搞出来的“游戏制定者”或者叫“既得利益者”的一种“自嗨行为”。
4.在严重关注“智育”的同时,我们的学校对“智育”之外的活动和“解题能力”之外的课程及其漠视或者敷衍。虽然我们的许多学校开设了较多的非考试科目课程,但学生是没有“沉浸其中感受并有所收获”的。这些科目的课堂往往是学生补觉、补作业、修养情绪、形成坏习惯的场所。
比如在我们的许多学校也应上级要求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和“发展性课程”,可前者基本有名无实,原本应该老师指导学生做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作互助能力的课外活动,最后变成了学期末学生四处copy文章,就是为应付期末检查、拿学分。小小年纪,在这项课程中学会的不是“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而是“应付的无奈”和“复制粘贴的无聊”。而“发展性课程”就直接赤裸裸演变成了学科的“培优补差”,或者集体观看视频。
5.虽然在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设置中“德育处”和“教务处”同等庞大,但德育处的工作重点不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系统的德育规划,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立体”的人。而是主要盯着学生的安全和充当“消防员”的角色。严重违反校规的学生最怕听到:“再犟,把你丢到德育处去!”。
我们的科任老师基本只是负责学生对应科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教授。对学生学习之外的比如人格、情绪、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几乎全部维系在班主任一人头上。而我们的班主任常常一定也任了许多班的文化课教学工作,精力时间有限,最后他们只有两个选择:累死或者只做底线(比如学生安全与考试成绩)管理。这让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希望彻底破灭,成为一纸空谈。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和强化下,我们的学生成为了一个容纳知识和方法的容器。他们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疲于应付各种作业和考试,他们待在学校的终极目的是“获取一张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他事情都是浮云。
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人的特点
中学教育发生在一个人成长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在中学的时间段内,人处于可塑性强,精力旺盛,性情纯粹的状态。如果在这些重要的时光里,留下的只是作业和考试的话,这不仅遗憾而且可怕。我们的社会喧嚣浮躁,纷乱的负面信息和价值观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个人利益至上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浸淫着我们学生的试听。面对“礼让就意味着吃亏”的局面,我们学生的价值观也不容乐观。或者说,我们的社会教育已然十分不堪,家庭教育因接触时间有限显得脆弱无力,如果学校教育在学生个人素养的塑造上再缺失的话,我们祖国的未来,我们将要面对的社会秩序令人忧虑。
事实上,我们在学生“智育”的投入上多余、重复、用力过猛。我们完全可以匀出一些精力和时间来慢慢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要想办法削减课程教学活动中不必要的规定、紧张和劳动。而且,这种一味关心学生智力养成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塑造出我们的高校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的高校和社会不仅需要学生能有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在学习上的坚韧毅力,还需要他们能和谐地与人相处,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顺畅理智地表达自己的各种观点,有丰富强大的内心世界,看待问题客观但也有一些悲悯情怀,严肃但也幽默,能在工作中勤恳踏实,也能在业余神采飞扬。可是,从我们学校出来的人除了能解几道高考题之外,在以上诸多方面得到的引导微乎其微。他们有的像多功能机器人而有的又像野兽。他们的人格在来自社会、家庭、老师和同伴星星点点的说教和个人体悟中自我取舍,自生自灭。
三、我认同的教育家及其教育观点
在教育学的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的教育主张,许多的流派和卓越的开先河者。其中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对世界教育的影响最为深远。
最初觉得他真是一个“贪婪”的人,他的理论就像一个“大火锅”,炖了前人的许多观点,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又不断进行补充。这也说明他又是一个宽容、睿智和识时务的人。“杜威在强调事物的一面时,往往并没有忽视另一面。”杜威在强调教育的此时此地的‘目前目的’,反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时,也论述到了教育的长远目的和教育在生活准备中的特定意义;在宣扬儿童中心主义时,杜威又反对教育中的放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颂扬儿童的兴趣时,杜威仍肯定努力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倡导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时,杜威也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甚至认为在儿童中心主义的教学中比在传统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以及真正受其指导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上体现了美国社会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和传统:追求教育对世俗现实生活的时效性及其儿童对社会职业的适应;重视科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倡实证科学的实验方法;强调教育的民主性与社会性,重视个人价值、个人自由的同时,倡导社会价值、社会秩序。”
笼统地说,我们不仅要强调科学教育,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有安身立命的技能,而且,我们还必须加强人文教育,让获取了社会资源的人能“有质量地生活”,“有质量地生活”包括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对文化活动和文化享受的欲望与能力,这种活动和享受应该被看成个人充分发展的主要方面。
诚然,未来社会是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社会,对科学的掌握和享受主导了人们的感官,人们沉浸其中,愉悦得不能自拔,忘乎所以,这极容易幸灾乐祸。人类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仅仅寄托在技术的解决措施中,寄托在冰冷的秩序,错综复杂的网络,眼花缭乱的信息,对自然穷凶极恶的开掘中。人,是有温度的动物,我们需要彼此关照和温暖,需要整洁有序的环境,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和承诺,需要与历史对话,感受当下以及展望未来。
我们是有安全、被爱、被需要、被肯定需求的,我们在懂得汲取恩惠的同时更应该懂得施予的快乐,在懂得维护个人和家庭利益的时候更应该明白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和谐与自身的关系。
所以,科学只有与人文联姻才会有长久的未来,学校教育只有把智育与学生素养结合起来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可是,要修正我们学校教育目前的扭曲现状,突破口在哪里呢?听说新一轮的课改要来了,主题词是“核心素养”,听起来挺靠谱,收拾好行装,淌新的浑水去了。
ZDL摄于江汉平原 (2017年2月23日 修改 广州 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