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集人物历史

朱元璋功与过:拥有历史上最硬骨气,却作茧自缚,留下无尽的罪恶

2019-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午门刺史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滚滚长江东逝水,英雄被浪花洗刷的干干净净;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犹如韭菜一般,一茬又换了一茬;韭菜割了又长,长了又割,无论怎么变化,其根--华夏文化一直延续。但是明朝这个朝代,无疑在墓碑上,闪着难以掩盖的光芒。

从古代历史发展的大规律来看,元朝覆灭,明朝诞生,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其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无疑充当着“扛把子”的角色。

在人们的印象中,朱元璋是农民出身,知识水平可以说很一般般,可偏偏这样一个人物,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斗中,赢得最后胜利。明朝的一个典型特征便是,由强硬派、实干派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引领的“头可断,血可流,中华骨气不能丢”,不仅这样说了,明朝也的确是这样做得。

具体有三个方面的体现,不和亲,不苟安,不认怂。咱们先来说说和亲吧,和亲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达成一种联盟关系,形成一种制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随着大一统后,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了天下的势力中心,大版图上,仅有少数的外部民族偏居一隅,朝廷为了获得安宁,便采取和亲手段,而明朝恰恰相反,坚决不采取和亲措施,就是我们俗称的那句话,“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其次呢,不苟安。说到不苟安,相对于外部势力而言,无论是明朝皇帝被外族俘虏坚决不投降,还是最后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上吊死,都展现出一种气节来,那便是骨气、硬气。

说到不认怂,那更得好好列举一二了。明朝时期,沿海地区倭寇、海盗十分猖獗,在大明的朝堂上,从最高统治者到文武忠臣,皆是要求一干到底,用战争的手段来抗击外敌,这可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击外敌的范例。事实上,虽然当时的倭寇名义上是海盗,实际上是获得岛属国背地支持的半官方组织,不然怎么可能区区几个毛贼,就惹得沿海地区鸡犬不宁?在痛击倭寇这一点上,明朝的做法更是令人拍手称赞。

功绩论说的如上所述,着实令人眼前放光,因为一种气节,而让一个民族熠熠生辉。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两人称得上豪杰“明君”外,其他的皇帝实在是大大地平庸至极。

由此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朱元璋因为个人业务能力超强,而取消宰相编制,设立直属皇帝最高权力统治地位的六部九卿。如果设立了就好好利用也行,但朱元璋这个人,就是一个忙不下来的人,又把六部的事情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六部九卿成为“瞎子的眼睛摆设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朱元璋设立“特务机关”锦衣卫,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东厂、西厂乱政的主力军,虚位的六部九卿,没了宰相这个百官之首的领头羊,便开始内斗起来了。历史上著名的宦官乱政,权臣当道,最高统治者平庸不务正业身居后宫之中,从而导致“明朝这个大厦”的根基,一步一步被蝼蚁蛀空,这完全是作茧自缚。

可能明太祖朱元璋自己都没想到,自己是多么能干,多么有魄力,多么势不可挡,可生下的子孙却如同“隔壁老王家”的一般,完全没有继承自己的优良基因。在孤门君看来,这或许是生物学上专称的“变异”,才是导致这样的结果。总归一点就是,朱元璋没有从长远为子孙后代来谋发展、打算。

功过任后人评说,前人已逝,万古之事付诸一抔黄土,落入了尘埃里,飘散在尘世间。明朝在历史的功劳簿和耻辱墙上,都有着深深地烙印,可那扎眼的罪恶,分外惹人注意。皇帝平庸也就作罢,关键是还昏庸,“不务正业”,任由奸臣当道,鱼肉百姓、欺压霸凌。

从偏居东北一地的后金满族部落,逐渐横扫一切障碍,统一了天下,这很直白的说明,明朝末年已经丧失了民心了,不然一个小小的满族部落,怎能瓦解一个偌大的明朝呢?

依照孤门君评判,这也就应了那句话:打败自己的从来都不是外部的敌人,真正的主因是来自于自身;唯有自身做大做强,拥有“神功护体”,那任凭刀枪棍棒,定当百毒不侵。可历史终究成为了历史,已成为过去式,不可挽回。但可以启示我们后来人,闻者足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