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中的灵感成长的路上深夜阅读时光机

最后,我们终究还是要长大的呀

2018-03-31  本文已影响13人  林英萱

文|云曦

倒逼着自己成长

有一些人,天生学习能力强,也很聪明,又很懂事,在强大的逻辑思维,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

并且,我们成年以后,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他们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在童年当中,每个孩子都是需要有重要的事情要做,要试着去各种,尝试努力,保持他内心的平衡心态。

在这个社会上会有很多人遇到挫折,还会有让他们感到困境,我们需要更好发展处各种各样的机会,寻求自己最安全和心里最舒服的状态。

小时候总是会被家人忽视,这样的感觉让我总觉得很不舒服,这样的情景让我感觉很不舒服,需要一个理由解释现象。

也许我最终可能会意识到,我是不是值得被爱的,或者说这个社会社会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爱,或者我根本就是,不需要家人的爱。

通过这些我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这样的现实情景就有了一个可以去理解的解释,有些事情对于他而言就会是确定,还有被解决的了。

我也总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就可以对再得到的家人的爱绝望,当我一次又一次被家人忽视的时候,就对家人彻底放弃努力了。

认为自己不需要家人的爱了,我以为自己会很强大,而我再一次被家人忽视时,我可以压抑住内心的渴望和不舒服的感觉。

云曦——最棒

有一些人,天生学习能力强,也很聪明,又很懂事,在强大的逻辑思维,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

并且,我们成年以后,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他们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在童年当中,每个孩子都是需要有重要的事情要做,要试着去各种,尝试努力,保持他内心的平衡心态。

在这个社会上会有很多人遇到挫折,还会有让他们感到困境,我们需要更好发展处各种各样的机会,寻求自己最安全和心里最舒服的状态。

小时候总是会被家人忽视,这样的感觉让我总觉得很不舒服,这样的情景让我感觉很不舒服,需要一个理由解释现象。

也许我最终可能会意识到,我是不是值得被爱的,或者说这个社会社会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爱,或者我根本就是,不需要家人的爱。

通过这些我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这样的现实情景就有了一个可以去理解的解释,有些事情对于他而言就会是确定,还有被解决的了。

我也总是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就可以对再得到的家人的爱绝望,当我一次又一次被家人忽视的时候,就对家人彻底放弃努力了。

认为自己不需要家人的爱了,我以为自己会很强大,而我再一次被家人忽视时,我可以压抑住内心的渴望和不舒服的感觉。

其实内心渴望能够获得父母对我的关心与爱的,不过没有关系我一直都在成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外界环境并没有给我带来过度的挫折或者说是创伤,所以我们并没有说需要通过发展各种各样的防错手段来保持我的平衡心态。

更多时候我们都是活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能够获得生活的体验,我们忽略了最真实的状态,甚至别人给你的反馈你也一笑而过,我们需要更好的去成长。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从小到大只要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挫折时候,总会给自己一个借口就是不要想太多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成都——

比起身边的同龄人,我甚至还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蛮不错的人,常常会让我陷入一个自我分析,与自我反省上面。

很多时候我们受到挫折和问题,需要花时间解决,更加不得不花费时间来解决这些事情。

当别人都觉得小时候总喜欢在外面跑着玩,也许会感觉到遗憾,小时候为什么那么怕生。

看到别人在玩,就开始担心起自己的悲伤到的是从何处而来,为什么那么悲伤。

别的孩子在打篮球时,他在分析自己这种这么强烈的悲伤是怎么回事;

别的孩子在睡觉休息时,他要想着怎样才能度过令人恐惧的明天。

因为小的时候,生命中充满的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事件都是负性的。

所以他根本从来没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是“负性导向”的思维——他永远都在关注有哪些“问题”,而从来没想过怎样获得更多的“幸福”,怎样更好的享受当下这一刻。

在对人类的幸福感研究中,一个最基础的幸福逻辑是:幸福是一种主动地选择。人的注意力具有“增值”的功能。你关注幸福,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你关注问题,就会获得更多的问题。

所以这种早年生存环境下所导致的“负性导向”的思维,在根本上就导致了这类人的人生幸福感会更低。甚至可能一直以来他的幸福感都是—— 0 。

因为他一直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下疲于奔命,而从来都没有时间、也不会去享受幸福。

为什么说这类人“不会”享受幸福呢?

其实也可以说,就算他很努力的想要感受幸福,也很可能他仍旧无法感受到。

因为他其实一直和“自己”是分离的。

不仅是感受幸福,甚至是感受痛苦,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这是我们的“真实感受”。

这个“真实”很难解释。如果非要比喻一下的话,我想把真实比喻为是“本能”。就是你自然而然的、不假思索的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但早年成长环境不安全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发现并满足自己的真实感受。

因为对他们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他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应对各种不好的现实情况,怎样获得内心的平衡,所以他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也正因此,他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种十分“功利”的思维方式。这种功利的本质是对万事万物的“逻辑化”理解,而完全的缺乏真实的“感受性”的认知。

这句话可能写的有些奇怪,但我想如果是属于我们这篇文章所描写的那类人,可能会对上面这句话非常的感同身受。

因为这种“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早已将他的情感也给“逻辑化”了。

因为频繁的自我分析、自我内省,“感受”在他的世界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客观对象”。

他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习惯是: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作为“理性”的存在去思考。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体验不到幸福、很多时候也处理不好痛苦情绪的原因。

自制

他的感受能力已经被逻辑给压制的僵化了。

他不知道什么是自然而然的对于幸福的享受。

当他处于幸福的情境中时,他很快又会习惯性的从感受中跳出来审视自己,然而一旦当他意识到“我现在的感觉是幸福”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在“体验”幸福了。

痛苦情绪的疏解,通常需要的是深刻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但对他来说,痛苦也只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他会程式化的思考和分析:导致我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处理这种痛苦的步骤有哪些?

他可能一直都没有理解到:痛苦并不一定是“问题”,也并不一定需要被马上“解决”。痛苦是他自己在真实的情境下所产生的自然反应,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怎么了。

我觉得其实绝大多数出生于不幸的原生家庭中,且能活过10岁的人都是很棒的英雄。

因为作为一个懵懂无知、对这个世界认识是一片空白的婴儿,你能够在充满了挫折和创伤的情境中想出那么多的办法和方式来让自己坚强的适应生活,这真的很了不起。

问题只在于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我们逐渐离开自己的原生成长环境的时候告诉我们:

在你过去的十几年里你做的真的很不错。我看到一个聪明的、有想法的孩子是如何在那样糟糕的环境里生存下来的。

但是你即将进入的这个更大的世界,它和你的原生成长环境一点儿都不一样。它更大,更宽广,充满了更多的机遇和风险。

最重要的是,你过去在那个糟糕的环境里一直使用的自我保护的方法,在这个更大的世界里已经不适用了。

因为这个更大的世界比过去那个糟糕的环境更加的安全,

你可以不用再那么紧张,而是可以放松的去享受你所拥有的,而不用提心吊胆、不停思考着如何应对每一天。

最后,我们终究还是要长大的呀

所以你可以将自己当成一个新的“婴儿”一样,尝试着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开始学习如何生活。

过去的成长环境是你无法选择的,它的任务只是令你成长到现在,令你拥有成熟的智慧和见识。

接下来才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人生的开始。在这一刻起你才开始学习怎样拥有你自己的生活。

当然我很清楚,过去令你形成的这些思维习惯和防御方式早已成为了你本能式的反应,所以对你而言最重要的是先从过去的防御方式中停下来,你得先学会像一个婴儿那样重新去观察生活。

唯一的区别是你已经有了一遭的生活体验,而且你也有比婴儿更高的智力和思维。

所以你能够对生活产生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局限在一个扭曲的、糟糕的生存环境中。

在糟糕的生存环境中发展出高智商作为自我保护方式的只是一部分的人。

其实在任何不幸的成长环境中长大的人,都必然有着各种各样的“极端”的自我保护的手段,有的是形成畏缩的性格,有的是表现的对一切都不在乎,有的是选择各种自我放纵。

我想说的是,人生是艰难的。接受生活的真相也是艰难的。我无法给出一个能令所有人都幸福的方案,但我越来越觉得、也在冥冥之中越来越相信这一点:人终究都是要长大的。

你太会说安慰别人的话
最后却安慰不了你自己
没有人知道
你在等他
只是不知道
他,还回不回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