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姓名学专家冯志亮教授谈工匠精神:他的一生平凡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话题,谁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小伙麦克·哈特发现自己有文学、法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各种学士证,也成不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
他决定做个畅销书作家,就在百科全书的两万人里,选出了100位最有影响的人,写成书,叫做《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排行榜前10名的分别是穆罕默德、牛顿、耶稣、释迦牟尼、孔子、圣保罗、蔡伦、古腾堡、哥伦布、爱因斯坦。
这些人近乎天上的明星一般,闪耀在整个人类历史之上。而作为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前三名,牛顿、蔡伦和古腾堡更是引人注目,牛顿和蔡伦大家都很熟悉,而古腾堡相对陌生一些。他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在印刷术时代的江湖地位,远远高于比尔·盖茨之于互联网、苹果手机之于乔布斯。
然而,这个排名会让中国人表示不服。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比古腾堡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你可能会说泥活字毕竟没有推广运用,但元朝王祯创制的木活字却一直广泛使用传承至今。木活字印刷术影响中华文明时,古腾堡还不知道在哪儿嗷嗷待哺呢。
互联网时代,木活字并没有老成档案,它依旧生活在民间。温州有鼓词:“夺席谈经叙当源,有一位王超辉先生将花甲,木刻活字祖业传。”
唱词里的王超辉,正是木活字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志玲大赞他是“神匠”。
浙江瑞安东源村,一个只有七八千人的村庄,因为木活字闻名于世。到王超辉这一代,他已经是木活字技艺的第十四传人了。
王超辉擅长木活字技艺,职业是修谱师。说到木活字印刷术,还需仔细介绍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中国人有修家谱的传统,因为文化传统中的精髓就是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祖先崇拜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信仰。举个简单的例子,直到今天,我们的姓名依旧是姓前名后,这就是我们对这个信仰最有力的表现。
修家谱是我们数典认祖的仪式之一。但家谱中是要避长辈和先祖名讳的,若直呼其名是为大不敬,所以姓名字号是家谱中最重要内容。在瑞安当地,每过三十年,就要重新翻印族谱。
很多人知道活字印刷,但不了解木活字。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张便取代了竹简。但知识传播依然不便,因为抄写还是很费工,到唐朝时,雕版印刷术就出现了。
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然后把木材锯成一整块木板,用刀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版上,一块版印一页纸,书有多少页就要雕制多少块版。雕版印刷费用高昂,只有超大批量的印刷才能降低成本。
但修家谱则不同,纵然是大家族,所印家谱数量也不过二三百本,若用雕版印刷,不仅制版速度慢,且费用极高,不会有家庭承受得起,若用手抄,字体不一,又不正规,而且费工。
而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胶泥所做,时间一久,字体就会模糊。所以,木活字在家谱传承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修谱师,必是木活字刻版专家。
王超辉是当地最知名的修谱师,其木活字雕版技术早已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然而,在成为修谱师的道路上,他曾是一路坎坷。
王朝辉的爷爷就是知名修谱师。因为衣食无忧,他不希望王超辉继承祖业吃苦受累,而是将技艺传授给同宗的侄子。
做一行,知道这一行的苦。宫崎骏看到儿子宫崎吾郎拿画笔,就会大怒,他知道作为漫画师的苦。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的国情,王超辉念完小学就去参加劳动。然而,他最喜欢的还是像爷爷一样修谱,舞文弄字。
1973年,和爷爷学习的族伯看到王超辉是可造之材,就问他:“你要不要学习修谱。”
王超辉连忙答应,“愿意学”。
然而,文革期间,禁止修谱。王超辉知道国家政策,有一次,他的族伯偷偷给人修谱,公社领导抓人,急中生智,跳到河里才逃过一劫。
世界上,总有一种热爱,比国家政策更有力量。王超辉学习修谱,一学就是几十年。
每一年,王超辉就要雕刻1万多个木活字,用废约100支刻刀,70000多张徽制熟宣……需完成15道木活字印刷工序。
要知道,成为一个修谱师,必须要会刻字。
林志玲喜爱木活字,她曾去东源村寻访。在这里,她遇见了王超辉,兴趣盎然地围观了王超辉刻字的工作场景。
“刻字最大的难度是什么?”林志玲好奇地问。
“制作字块,因为要在小木块上刻反字,很多拣字工学不会,也就成不了修谱师。”
“这个需要练多长时间?”
“至少需要十年,长年累月都要练,刚开始反着写字很不习惯。”
王超辉的那双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手掌无数划痕,木屑嵌满指甲,手指也被墨汁染得乌黑。
“刻字的木块会有什么讲究?”
“最好用棠梨木,木质硬,纹理细腻,雕刻虽然费工,但可百年不烂。”王超辉告诉林志玲。
王超辉写字的木块不足一平方厘米,字形都是一点点添补而成,且需要用毛笔书写。写好之后,就可以雕刻。“晌午前的阳光,柔和充足,最合适刻字,”王超辉告诉林志玲。
通常情况,王超辉一上午只能刻完已写好的15个字,每个字需要10分钟。这种效率还是王超辉工作四十多年才达到的,而这仅仅是作为一个修谱师的前提。
“刻字有刀法、检字有口诀、排版有格式。”通过王超辉的讲解,才了解到木活字工艺极其繁复,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掌握。
在浮躁的当下,这份匠心感动了林志玲,成为她印象深刻的“神匠”。
2016年,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有一期《东源村的修谱师》,讲述的就是王超辉的故事。林志玲毛遂自荐《东源村的修谱师》担当解说员。与其说林志玲是一个富有情怀的人,不如说是王超辉的匠心精神打动了她。
一辈子太长,能做很多事情,一辈子太短,只能做好一件事。
修谱,王超辉做到了他所能达到的极致。只要是有修谱的工作,哪怕交通不便,他也不拒绝,乘坐11路——步行上门。
他需要带着数十斤的字盘,摆好,收集族人的资料,行话称之为“开丁”。这离不开家族成员的支持,他们要给王超辉提供新增人口信息和迁徙资料。
一个家族的成员,通常都是成千上万,无法联系的,只有通过线索,亲自上门。走街串巷,扑空、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
王超辉印好一本族谱,通常需要花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这事儿急不来,慢工出细活,四十多年来,王超辉用纯熟的技艺,为自己打造了一块金字招牌。
王超辉的字盘里,是一个个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木块上是他一笔一划反写的老宋体。这些字体现古雅动人的中国。
摆好字模,鬃刷蘸好墨汁,涂刷在字模之上。等字模着墨均匀,用一块宣纸覆盖上面。这时,再用鬃刷在纸面上轻轻扫动,直至纸背出现墨迹。
当然,润版次数、添墨多少都很考验修谱师的功底。
就这样,一张荡漾着墨香的书页,出来了。
用木活字印刷出的家谱、字形隽秀、墨迹清晰,保存时间可达千年。
当下互联网时代,电子排版更快更强。面对各式各样的姓名,电子排版也未必就是最好,活字印刷术也许更能体现优势。
中国人注重取名门道,比如朱元璋家族,他的子孙名字就非常有讲究,全部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排列字辈。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朱元璋一共25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里皆有“木”字偏旁(明成祖朱棣),孙子的名字里皆有“火”字偏旁(建文帝朱允炆),再下一代皆包含“土”字偏旁(明宣宗朱瞻基),以此类推。
王超辉就遇见一位顼(Xū)姓客户,他们家族中的人,也和朱元璋一样,合乎五行之道。五行轮回,但名字绝不能和祖先的相重,随着代数增加,家族世系越来越庞大,需要有五行作为偏旁的字越来越多,慢慢的就涉及了大量生僻字。
面对这些生僻字,现代的电子排版很难做到,而王朝辉不仅雕刻了诸多如是相关字体,而且还查阅说文解字,整理古代异体字和能作为名字的好寓意字,作为海量备选,不但解决了修谱困难,连为这家顼姓族人下一代取名提供了选择空间。
“人活一生,总要找到一件事,能够释放自己的生命热情,修谱师的职业适合我。”王超辉这样说,而他的专业和品质感动了无数家族、无数人。
这份热情就是匠心吧。正如李宗盛所说:“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因此我们才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岁月催人老,王超辉已经年过花甲。王超辉交给岁月的是别具一格的匠心,他是江浙一带最知名的修谱师,也是木活字技艺的传承人。
王超辉要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儿子,并永远传承下去。
王超辉之子名叫王祥,已过而立之年,逐渐担当起了修谱重任。
受家庭影响,儿子从小就跟着王超辉学习木活字雕刻之术。他很聪明,一首包含160个字的拣字口诀过目不忘,5000个常用汉字按照偏旁部首有序地排列,也是手到擒来。在刻字方面,他坚持练习,不断进取,二十年来,刻字水平已经到了相当高度。
不过,王超辉对他的要求是异常高,谈起儿子,王超辉讲了一件趣事。
在王祥三十岁生日的时候,他拿出了自己雕刻最满意的20个木活字,和父亲的字进行比较,真是一模一样,心中甚是欢喜,父亲用了四十年练成的技能,自己只用了一半时间达到了。
他越看越高兴,将自己所刻的字拿给母亲去看,未承想,做比较时,稍不注意,把父亲的字也带走了一个,混在了一起,他浑然不知。母亲看过后,大喜:“儿子,你三十岁就赶上你爸了,你看这个,真是一模一样。”母亲拿起了其中的一个,递给了王祥。
王祥接过来仔细一看,总感觉有点不对,差在哪里了呢,还说不出来。他进而数了一下拿过来的木活字总数,一共是21个,瞬间脸红,羞愧难当。
后来,王超辉知道这件事,就给王祥讲述了王羲之鼓励王献之练习书法的故事。王祥暗下决心,一定要以父亲为榜样,精益求精,决不沾沾自喜。
东源村修谱师王超辉的名声,是一代代王氏谱师靠手艺打开的。宗族修谱,总喜欢找以前给他们修谱的师傅,或者他们的后代。谁修的谱,就落谁的款识,客人会按照落款,找上门来。
“有一次,别人拿着300年前的老谱找我新修,我一看,落款是我祖上的名字,感觉特别亲切。”王超辉说。所以,王超辉极其爱惜羽毛,精益求精。靠一技之长谋生的人,就是这般在乎名声的净度。这就是根植于民间的,最平凡又最宝贵的匠人精神。
匠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劳作,坚持。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以及对完美地追求。
王超辉不喜欢讲自己的故事,“谱师们都没有故事。”他说。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时间的纯粹延续上。
算下来,木活字已经有800多年历史,历经23代传承。在互联网时代,依旧有人坚守,这里面的艰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木活字并没有被新媒体时代所遗弃,修谱师也还体现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曾经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木活字,现在却需要匠心坚守,用政府颁发的文化遗产招牌加以保护,不得不让人感慨,时代变了。
2008年,木活字印刷技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1月15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木活字印刷技术评为“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存活,源远流长,离不开王超辉的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05532/70245dca58736a83.jpg)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