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文字成长励志

毕业十多年后回望,人生,不必执着。

2018-05-08  本文已影响456人  陈仲卿

- 01 -

十几年前,我本科毕业的时候,网上正流行着一部很火的电视剧《血色浪漫》。

里面有个场景:钟跃民他们要从北京下放到陕北农村,在出发的火车站,知识青年和送别的亲人一起相拥而泣,哀声连绵。

钟跃民顿时义愤满怀,登高疾呼:哭什么!毛主席教导我们:知识青年下乡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话正因为一部热剧,又赶上了毕业季,瞬时就火了起来,在同学之中广为传颂。大家都拿它相互鼓励,期待在未来的职场上能够大有作为。年轻人就是这样,对未来充满了期盼,渴望能够建功立业,顺便让自己也走上成功之巅。

十几年过去了,再回头对比当时那些意气风发的少年,却发现有些事很意外。

一是大家的追求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当初迫切追求成功的人,后来也会随遇而安;

二是确实有的人成功了,让大家羡慕,但却不是当初那些壮志满怀的人。

- 02 -

同学小婧,虽是女生,却组织能力极强,大学当了三年系学生会主席。

虽然社会上早就有不少关于校学生会的负面新闻,甚至在招聘会上,学生会经验都成了扣分项,但那时的同学们很确定,小婧同学能力强、贡献大,从来不玩潜规则。

毕业的时候,小婧本可以凭资历留校当导员,但她勇于挑战自己,去了一家在上海的知名外企。

本以为小婧会成为外企圈里风生水起的“白骨精”,可后来她嫁给了公司的一位高管,然后随老公赴台湾定居,生了一对儿女,不久就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在社交网站上,经常能看见她晒自己幸福的一家人。

无独有偶,同学中的学霸辉哥,来自学霸大省山东。大家平时都叫辉哥“六百七”,这当然不是他的本名,而是高考分数。

一般工科学霸的出路,无非读博,然后进科研院所或大公司。意外的是,辉哥研究生毕业时考上了某国家部委的公务员。

辉哥在学生时代连班委都没当过,怎么突然想从政了?他解释说,家里长辈非常传统,一直期望他能有个一官半职。

这些年辉哥的生活很平淡,先是赴外地挂职,后来稳稳地升到了副处。

其他一些同学也有类似的感悟,年轻时奋不顾身地打拼,可越年长,越追求心灵的安宁和平稳,家庭、朋友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事业成功。甚至为了安宁的生活,宁可在事业上可以不那么激进。

- 03 -

我们能说这些人的人生不成功吗?显然不能。

其实世上哪有绝对意义上的成功呢?

幸福的来源本就参差百态,成功一定要通过优胜劣汰来体现吗?

毕业多年之后再去回望来时路,往往心态会平和很多,你会发现当年占据头名的同学,其实并没有影响你的人生;当年膜拜的学霸学神,后来的境遇也不过如此。尽管分数有高低,成就有大小,但一个班的同学,大多数人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人生并非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零和游戏,同时也没有绝对的参照系,既没有谁的人生值得绝对去羡慕,也没有可以绝对去鄙视的。

所以,每个人专心的过好自己的人生就可以了。

一定要从别人的失败中找到平稳,那是一种心理疾病。

再看现在我身边的有识之士,他们在教育下一代时,也会倾心全力地去买学区房,给孩子报兴趣班,但对孩子的期望,却要平和得多。只要孩子能跟得上潮流,不掉队,过得开心,有生存下去的能力就行了。

没有谁还执迷不悟地相信优胜劣汰,相信要抢夺最优教育资源才能成功。

- 04 -

同学之中的确有成功人士,但当初谁都想不到会是他。大家当年都是老实的工科男女,毕业了只想着上班,然后结婚买房。那时候谁要说自己的理想是创业当老板,只会被讥为不靠谱,异想天开。

可偏偏现在当上老板的,就是班上最不起眼的小刚。

小刚来自西南某省,个子小小的,不爱说话。在大家印象中,他是个中规中矩但不是太聪明的好学生。

毕业后,小刚去了深圳一家电子行业的大民企。没过几年,我听说他跟人合伙创业了,公司很快上了正轨,一年利润好几十万。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前不久,还专程回母校来办招聘。

毕业十周年聚会上,小刚穿着、举止依然很低调,但说话内容相当有料。他跟同学们分享身边的创业商机,听得大家热血沸腾,原来身边的契机无处不在,有几个人恨不得马上辞职跟刚哥去打拼。

其实当时南方的同学很多去了深圳,但真正当成大老板的唯小刚一人。

老板不是那么好当的,怎样判断行业趋势,怎样发掘优质项目,怎样和供应商砍价,怎样镇住手下员工,这里面有很多学问,而且都是我们书本上不教,考纲上也没有的。

- 05 -

学生时代,我们每分必争,可是如果把人生的时间线拉长,就能发现,这些暂时性的成绩,都不是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根本。

很多教育家在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我们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甚至是最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不是真正的能力的提升。

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三大名校中,耶鲁尤其强调文科和艺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

耶鲁学生一半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中。即使在以科技创新闻名的斯坦福,本科实行的也是通识教育,学生必须在9个领域完成必修课,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与艺术、哲学、社会学科与宗教思想。

这些看似和考试无关的学习和活动,实则培养了学生的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好处:让学生了解世界、拥有应付复杂生活的本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而这些会给学生的人生带来持久的后劲。

虽然自己的孩子以后未必能上名校,但从小学开始,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可以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呢?相比于追求高分和优秀率,培养能力、视野、胸怀和品质应该是更重要的事。

- 06 -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发现,有些小时候不咋地的孩子,长大后却混得人五人六。

大家往往以“调皮的孩子有出息”,“现在就是个离经叛道的社会”这样不着四六的理由来敷衍,却懒于,甚至不屑于认真探究其中的缘由。

这些孩子很可能胜在具备一些出众的能力,只是这些能力现在还无法用分数来衡量。

经常参加同学会,看看同学之间不同的发展经历,也是大有好处的。

这就像是在阅读一部正在发生的历史,而且对于如何规划自己孩子未来,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非常拥挤的,但跑完1/4以后,选手们的距离就拉开了,起跑时占得的一点点先机此时已荡然无存了。

很多中国的家长都在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会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尽可能地抢位子。

但其实,越到后来,坚持下去的人越少。

到后来我们才会发现,很多当初执着的事,以后会觉得可笑;而很多当初忽略的事,却后悔没有认真重视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