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云文集读书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一个好问题藏着优质的批判性思维

2017-02-24  本文已影响30人  心理师云阳
莫云

不要热衷于媒体的价值导向

不要热恋于网红的情感渲染

请学会痴迷文字本身带给你的快感

请学会沉迷观点本身带给你的启发


普及时刻:批判性思维在于提高我们思维能力的强烈愿望,而关键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我们所认知的一切事物,能够理性地在公共空间与友人展开对话,能够在他人的文字中间受到思维启发并且提出质疑进行论证,有助于甄别当下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焦虑状况的内容。

信息汪洋里翻来覆去,是否有助于你去进一步展开思考从而获取智慧??

书中介绍了两种常见思维方式:

壹   海绵式思维方式

被动 疯狂吸收却不知如何取舍,松鼠症与焦虑症的完美结合体

大多数人“读了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病因就在于此,浮于表面的浅显阅读,竭尽所能地记住故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找出核心论点,摘抄读书笔记,标记好词好句,我们倾其所有想去懂“作者”,却忽略了作者原本想要启迪我们心智的心愿,我们太在乎这本书讲了些什么,而不是启迪了我们什么。

贰   淘金式思维方式

主动 问题意识深入文字当中,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

与前者的相同之处仅仅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不同的是在阅读之前,会有一系列问题来主导着去阅读这本书籍,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最佳或者最合理的答案。

我在看《学会提问》这本书时,我在阅读之前会展开这么几个有效的关键问题:

1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提问?提问究竟对于我们而言有什么好处?

2 什么样的问题会成为一个好问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3 这本书对提问本身的论证是怎么来的?是否有足够的可信力?

4 本书的方法论是否具备一定的可迁移性?多少是能够进行转换使用的?

5 如果答案就蕴藏在问题当中,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是我们的认知能力不够?还是我们不清楚问题背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这是一个互动对话式的主动求索的阅读过程,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阅读。这时读者的脑海里存着一份思维清单: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把它记下来?我对别人说过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在某个讨论场合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更热衷于去相信那些与我们期望值一样的解释与描述?我们是不是更喜欢把自己的喜好带入其中从而形成主观臆断?

对于那些试图说服我们改变观点的人,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批判性倾听呢?罗振宇在2017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到我们现在正在并且已经处于一个后真相时代,在关于社会问题的辩论之上,我们不再热衷于真相,我们只有情绪和立场,然而任何一场辩论都包含不止一种立场和观点,很难有一个观点能让我们认为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一种信息焦虑当中,这种焦虑使得我们被各种信息所绑架,生怕一旦错过就跟不上这个时代似的,害怕自己的“无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最好先问一问:

关我什么事?

每个人的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对我们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上面。

与其花时间去消磨宫廷剧的勾心斗角,

不如看几期《最强大脑》补补脑;

与其花时间去关注公司的办公室政治,

不如看几本文史哲书籍认识世界;

与其花时间去沉迷明星系列娱乐绯闻,

不如拿起笔来让文思流淌涨姿势;

与其花时间去纠结生活家务磕磕绊绊,

不如扪心自问回归关键问题在哪!

不知道不代表愚蠢,孔子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些事件很火,但对我而言,我并不感冒,即使它被刷屏,我也始终对这个事件不感兴趣,于是乎,我也不想花时间去关注,因为我觉得压根没必要为了“合群”而合群。

批判性思维 强与弱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终极目标是看到那些与你意见不同的人服服帖帖地甘心认输,要么是自欺欺人的偏执,要么是过于自我的猖狂,这是一种思想的极度自我封闭。

生活中这种现象很是常见,为什么你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

因为我认为是对的,所以是对的!

(蛮横无理)

因为我经验比你多,所以是对的!

(经验教条)

因为我年龄比你大,所以是对的!

(倚老卖老)

因为我学历比你高,所以是对的!

(精英主义)

因为我是你的上司,所以是对的!

(权势压榨)

因为我比你有权威,所以是对的!

(绝对错误)

......

而我们掌握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要让我们变成顽固不化,走不出强烈自我的思维定势,更不是要让我们的思想世界大门封闭。这个世界是存在千万种可能性的,千万不要只在其中一种可能性里迷失,掉进思维的泥潭里很可怕,因为那会让我们变得很可恶。

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是需要强迫自己去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初始看法,才能保证自己不会人云亦云,这是一种思想开放。

要对自己的某个观点感到自豪,这个观点就应该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 — 我们透彻理解并客观评价各种纷繁复杂的观点,然后从中选出最合理的观点。

生活中这种现象不很常见,为什么你不认为这件事情的真相就是这样呢?

因为没有更多的证据可以论证它是对的;

因为还有更多的可能可以说明它不对的;

因为还有更合理更准确的真相还没到来;

......

真相有时往往不只一个,而当我们从个人情绪,个人立场和自我视角去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就输给了真相,又或许,我们本不在意真相,我们只是在乎自己情绪上的安慰。

价值观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我们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会倾向于与我们价值观相似的人建立更多的交谈,因为此时我们之间的认知水平是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的,是能够产生多一些有效对话的空间的。

本书所谓的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很亮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然而当我们只愿听那些价值观取向和我们相似人的观点,党同而伐异,我们就必须与这种倾向作斗争。作为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我们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寻求更好的结论,寻找更好的看法以及做出更好的决定。

本书里提及一个批判性思考的人应拥有的价值观:

自主性:我们在形成自己观点的同时要学会去寻找和聆听不同观点的声音,这些声音有助于我们养成独立思考;

好奇心:我们要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兼听博观,从他人那里学习他们的洞见和感悟;

谦恭有礼: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现实:即使是世界最聪明的人也会犯下错误,没有人是完美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填补我们的部分认知空白,保证自己的立场相对公允而不是立场偏狭。

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理性论证,下结论时要留有余地,三思而行,最好扪心自问一下:我的结论有没有可能是错误的呢?

我们在各种观点之间开始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会发现我们对于某些观点有些情感上的依恋,或者这些观点的提出者是你很喜欢的某个学者,或者这些观点曾经对你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自己的认知体系被现有事实所推翻的时候,我们难以去相信这一切的发生,而遇到更加强有力的分析推理能够引导你进入全新方向时,真心需要超乎常人的意志和勇气去克服过往时代在身上所留的印记。

正如那句话所言:宁可在理由充分、证据确凿时反复无常,也不要在缺乏论据、强词夺理的结论上执迷不悟。

我们为何而思考?思考为何?

我们思考的动机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思考时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为了和以前的思考方向相一致,我们切不可成为鼓吹者和宣传家,去千方百计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维护当前的立场。从这个角度来看,思考的过程就是捍卫的过程。

一旦思考,一定要让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让我们的思想更加精确。因此我们不得不耐心去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然而我们每做一个决定时都携带有太多的个人包袱-经历、梦想、价值观、所受训练、文化习俗等。可是我们必须认清这些情感,不能让这些情感对自身造成影响。

当我要从深圳来上海时,与家里人整整思想斗争了一年,做一个来上海的决定很难,一旦做出这个决定,我是铁了心,千难万难都一定要来的。很多小伙伴也不太理解为什么我要来大上海一个人吃苦(深圳有家有房,不需要什么生活成本),这是我的一个思想包袱,个人经历带来的包袱(从来没有一个人去陌生的远方)、家庭情感带来的包袱(从小就以留守儿童的身份与父母长期分离)、朋友同学带来的包袱(很少有人会理解为什么我要离开那安逸的深圳的家),然而我在思考留深圳或去上海的时候我做了非常理性的分析:

1 留在深圳,我对父母有依赖,初出社会需要的是现实的磨砺,不该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的生活,一个人在外,什么都靠自己,我也才能渐渐成熟起来;

2 来到上海我是有准备的,在深圳长达五个月的实习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成本,来上海也从没找父母拿过一分钱,以及那份强烈的自信心,我完全能够在上海生存发展下去;

3 我2014年来过上海实习一个月时间,进行毕业后是否来上海的初步考察,暑期过后,来上海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了;

4 深圳属于创新创业型城市,年轻人最为活跃的一片沃土,不可不说未来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上海的百年文化底蕴吸引了我,虽然目前较为保守且不太有青年人的活力,然而我来上海的几年时间也足够让我成长很多很多。

时至如今仍然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因此开放包容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所分析所探讨的问题应该是理性的思考,当感情因素投入太多的时候就显得很危险了。

接受还是拒绝一个立场,感情上的依恋绝不应该成为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在经过分析推理以后还对其笃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投入感情再多,批判性思考的人也会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当前思想随时有可能得到修正,因此感情时刻受到理智的调节和控制。

一个论证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陈述之间的结合,即一个结论和支持这一结论的理由间的结合。正是理由和结论之间的紧密结合才支撑起一个人的论证过程。我们之所以提供一定的论证,是因为我们关心别人采取怎样的方式生活,他们相信些什么。而我们能不断取得进步,则得意于别人足够关心我们,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论证,而且对我们的论证进行客观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长为有思想的人。

一厢情愿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大劲敌

2005年,斯蒂芬科尔伯格曾提醒过我们“似是而非”的危险心理习惯,当一个人特别喜欢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实,而对那些已经是真的概念或事实退避三舍的时候,他就已经陷入这个心理陷阱了。于是我们学会自创一套看法来和这个虚幻的世界相吻合,我们希望审是真,干脆就直截了当地宣布它是真的。之所以这种思维挥之不去,是因为我们否认一切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固执己见。

这种做法是在为因种种问题而产生的焦躁和恐惧情绪而构成的一道防护墙,从而屏蔽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让我们看不见其中的本质。

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方式叫做奇迹式思考,即当科学还不能提供较能令人接受的解释时,人们多喜欢用奇迹来作为因果解释这些事物,因为这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

保持质疑,保持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知识的边界;

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包容的思维;

保持好奇心,保持反思自己。

掌握优质批判性思维,学会问一个好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